×

美国空袭伊朗

美国空袭伊朗(“企业”号航空母舰)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8-17 13:59:09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企业”号航空母舰

“企业”号航空母舰!

“企业”号(CVN-65)航空母舰隶属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下辖的第7舰队,下辖美国海军第8航空联队(2001年至退役),母港为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该舰由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承建,1958年2月开工建造,1960年9月下水,1961年11月服役。

“企业”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装有8座美国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研制的A2W型压水式核反应堆,热功率约209兆瓦。

该舰最高航速33节,航速33节时的续航力达14万海里,航速20节时的续航力达40万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3圈。

该舰装有4部舷侧升降机(左舷1部,右舷3部),4根MK-7型拦阻索和4部C-13-1型蒸汽弹射器。该舰的机库采用全封闭式结构,面积达6540平方米,可载航空燃油8500吨。1963年5月,该舰会同“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和“班布里奇”号核动力巡洋舰,组成“全核”舰队开展“海轨”行动。

“全核”舰队历时64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无燃料和物资补给的环球航行,“企业”号航空母舰于2012年12月正式退役。

“企业”号航空母舰:

  • 满载排水量/吨:89600

  • 舰长1米:342.3

  • 舰宽/米:40.5

  • 吃水/米:11.9

  • 服役日期:1961年11月25日

  • 生产国:美国

  • 最高航速/节:33

  • 编制/人:舰员:3350;航空人员:2480

  • 自卫武器:“密集阵”MK5型6管20毫米近防炮(2座);“海麻雀”RIM-7型舰空导弹(3座8联装,半主动雷达制导);“拉姆”RIM116型舰空导弹(2座21联装,被动红外/雷达制导)

  • 作战指挥系统及雷达:ACDSBlock型海军战术和先进战斗指挥系统;SPS-48E型3坐标雷达(对空);SPS-49(V)5型雷达(对空);SPS67型雷达(对海)

  • 舰载机:F14“雄猫”战斗机(最多20架);F/A-18A/C“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或FI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最多44架);E-2C“鹰眼”舰载预警机(最多4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最多4架);S-3A/B“北欧海盗”反潜机(最多8架);SH-60F“海鹰”反潜直升机(最多4架);HH60H海鹰”搜救直升机(最多2架)

  • 参与任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5~1975年,越南战争;1988年,“蟑螂”行动(空袭伊朗海军);1998年,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001年,阿富汗战争(“持久自由”行动

①该型导弹用于替代“密集阵”MK1型6管20毫米口径近防炮。

②该型战斗机后被F/A-18/E/F“超级大黄蜂”替代。

美军不管不顾,率先炸掉伊朗导弹基地!

美军不管不顾率先炸掉伊朗导弹基地

由于伊朗的第二号大人物苏曼莱尼惨遭美军暗杀之后,美国和伊朗的矛盾以及冲突开始进入了相当紧张的阶段。伊朗做出了一次报复性反击,伊朗军方率先对美国驻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发动了火箭弹袭击,在袭击的过程中,伊朗国内还誓言会攻击更多美国的目标。

这一宣言的发出定会让美军在中东的多个军事基地受到麻烦,不止如此,还很有可能波及到以色列。不过美国在受到袭击之后也正面回应了伊朗的袭击,其美军再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而这次空袭的地点却是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边境伊朗军事区域。

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军事袭击事件的背后,已经有不少人能够感受到来自两国的战争怒火,中东地区未来很有可能爆发一场巨大的军事冲突。伊朗为了苏曼莱尼将军的死亡复仇,为了安抚好国内主张对美开战的想法,如今伊朗的多个导弹基地已经在做着“有力”的准备了。

按照这种情况来看的话,伊朗很有可能会发动一场极有威胁性的导弹袭击。然而在这种危急的时刻,美国国内的鹰派分子们并不打算找伊朗进行谈判亦或是选择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息事宁人,他们很想就此同伊朗来一场正面的真正较量,以此来解决多年以来没有解决的伊朗问题。

但是此种举动已经遭受到了美国国内众多民众的反对,他们反对战争,反对袭击,即便反对之声此起彼伏,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在这次美军袭击的叙伊边境地区的伊朗军事基地中,其袭击炸毁了伊朗的大部分珍贵的导弹。这块军事基地是伊朗为数不多的军事基地之一,还是伊朗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袭击已经造成了5名伊朗军人的死亡,那么受伤的人数无疑会更多。

美军之所以袭击伊朗的这块军事基地,看来早有目的。在这里保存着伊朗的大批导弹,其目的已经很明确,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伊朗导弹带给美军的威慑,在摇篮中扼杀伊朗想要实施的报复行为。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受损时,强有力的袭击自然是不会少,但是随着美军之前的斩首行动的实施,伊朗自然是不会让美军有好日子过。所以在长时间的局势下,伊朗同美国的冲突还会继续,其“你来我往的袭击”也必然不会少!

伊朗“霍克”能否对抗美以空袭:以空袭伊朗

  外界认为,伊朗庞大的地面地空导弹系统虽然整体技术落后,但也不是全然无法和关以战机相抗衡。特别是“霍克”地空导弹系统及伊朗在其基础上开发的“梅尔萨德”地空导弹系统,被伊朗格外器重,有可能成为美以空袭作战中最需要重视的“拦路虎”。   看清伊朗原装“霍克”   “霍克”导弹的英文全称是“Homing All-the-Way Killer”。中文意思是“全程寻的杀手”,其英文缩写“HAWK”虽然恰好与英语单词“鹰”相同,但专业书刊上都将其译为“霍克”,以示其在本质上与“鹰”的区别。美军研制“霍克”导弹的目的是想获得一种中程地空导弹,用来拦截中低空超音速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目标。   “霍克”由美国雷锡恩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主持研制,诺斯罗普公司负责研制发射架、装弹车、雷达和火控系统,60年代初开始装备美军,并随之向外出口。“霍克”是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进入伊朗市场的,当时美国卖给巴列维王国军队的是基本型,其中导弹包括MIM-23A和经过第一次改进的MIM-23B,以后者为主,技术相对老旧。据称,伊朗当初采购的导弹总数为500枚左右,两伊战争中消耗了200多枚。不过伊朗在战争期间通过“武器换人质”以及武器黑市,又从以色列、希腊、韩国手里拿到数百枚,所以总的导弹保有数量不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增多。   基本型MIM-23A导弹长5.08米,弹径0.37米,翼展1.21米,发射重量584千克,破片杀伤型战斗部重约54千克。导弹最大速度2.4马赫,最大射程25千米,最小射程2千米,射高60-11000米,机动过载15g。而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改进的MIM-23B导弹长5.03米,弹径0.37米,翼展1.21米,发射重量增至638千克,战斗部增至75千克,最大速度增至2.7马赫,最大射程增至40千米,最小射程减小到1.5千米,射高为60-18000米。   两伊战争的表现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主要将“霍克”导弹用于要地防空,共击落了40余架伊拉克战机。相对于发射的导弹数量,这个战绩是相当不错的。据资料显示,“霍克”导弹击落的伊拉克战机包括苏制图-22超音速中程轰炸机、苏-17/20/22战斗轰炸机、米格-21/23/27战斗机、苏-25攻击机以及法制“幻影”F.1战斗机。   伊拉克图-22轰炸机被伊朗“霍克”导弹击落的数量只有一架,时间是1980年10月29日。当天,两架伊拉克图-22空袭德黑兰,途中遭到伊朗空军F-14A战斗机拦截,其中一架被击落。另一架虽然躲过F-14A的拦截,但没提防地面发射的“霍克”导弹,结果被击落。伊拉克人使用的苏制苏25攻击机也有被“霍克”击落的记录,时间在1987年,当时伊拉克空军刚刚接收苏-25,运用不是很熟练,在低空攻击地面目标时成了“霍克”的猎物。伊朗“霍克”导弹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果是在1986年2月12日,在法奥半岛击落9架米格-23战斗机和苏-22战斗轰炸机。   总的来说,在打击没有电子对抗能力的伊拉克战机时,“霍克”导弹算得上“幽灵杀手”。即使是面对携带雷达箔条的伊拉克战机,“霍克”导弹也威风八面,因为MIM-23B所装的倒置雷达接收机完全可以避开箔条干扰。但战场上的对抗一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伊拉克人惧怕“霍克”导弹,便也不断寻找对抗“霍克”导弹的装备。   1981年,伊拉克得到了一些从苏联采购的SPS-141型主动式电子干扰吊舱,装于苏-22M2上。SPS-141主要压制和干扰MIM-23A的导引头,但对于抗干扰性能更好的MIM-23B效果不佳,伊拉克人在发现SPS-141的缺陷后急切向苏联求购更先进的干扰吊舱。1984年,苏联向伊拉克提供了改进型SPS-141 MVG主动干扰吊舱,能在战机被敌方地面雷达或机载雷达锁定并发射导弹后,持续以大功率干扰波束解除锁定。苏联人称,SPS-141 MVG主动干扰吊舱既能有效干扰MIM-23B地空导弹和AIM-7E空空导弹的导引头,还能干扰“霍克”系统的地面雷达乃至F-14A战斗机的机载雷达。不仅如此,操作SPS-141 MVG干扰吊舱无需对飞行员进行特殊培训,只需飞行员在使用时选择最大威胁方向即可。   伊拉克空军将SPS-141 MVG干扰吊舱率先装备于第69中队的苏-22M3上。1985年8月,在该中队的6架苏-22M3对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终端——哈尔克岛进行第15次空袭时,机载SPS-141 MVG干扰吊舱果然表现出色,不仅令伊朗空军的MIM-23B导弹拦截失的,也令F-14A战斗机的拦截无功而返。1987年2月,4架携带SPS-141 MVG干扰吊舱的伊拉克苏-22M3战机在巴士拉以南1000米高度飞行时,遭到伊朗三个不同的“霍克”导弹连发射的9枚MIM-23B导弹攻击,但这些导弹全在“软功夫”面前失手。据称在整个两伊战争期间,携带有SPS-141 MVG主动干扰吊舱的伊拉克战机无一被伊朗导弹击落。   从1986年开始,伊拉克空军的“幻影”F1战斗机也装备法制CAIMEN外置干扰机,能对地面预警雷达、机载雷达和导弹导引头进行干扰。与携带SPS-141 MVG干扰吊舱的苏-22M3相似,装备了CAIMEN外置干扰机的“幻影”F1也再未被MIM-23B击落。   除了电子干扰这种“软杀伤”装备,伊拉克人还分别从苏联和法国采购Kh-28和“阿玛特”反辐射导弹,以对伊朗的“霍克”导弹系统实施硬摧毁,其中Kh-28用来装备苏-22M3战斗轰炸机,阿玛特用来装备“幻影”F1战斗机。根据现有资料,伊拉克空军在使用Kh-28反辐射导弹时,通常将载机保持在7000米高度,在距“霍克”导弹阵地70千米之处进行发射。不过Kh-28和“阿玛特”的实战效能如何,至今未见介绍。   与伊拉克不断加强的电子战能力相比,伊朗却由于没有外部技术帮助,自身技术实力又很薄弱,导致手中的“霍克”导弹一直无法得到升级,原地踏步的电子对抗能力显然无法满足战争中后期的需要。就这样,一度令伊拉克人头痛甚至胆颤的“霍克”导弹系统威风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