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巴罗克建筑风格与特点介绍 巴罗克建筑风格代表作
巴罗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义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罗克建筑风格
巴罗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罗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罗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罗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巴罗克建筑特点
巴罗克建筑风格给人的整体特征:
1.波浪行曲线与曲面形成动态建筑
2.利用透视术增加层次,夸大距离,体积感强
3.建筑部件短折,
不完整,形成不稳定形象,如折断的或双层的檐部、山花
4.柱子不规则排列,增强立面与空间的凸凹起伏和运动感
5.室内运用曲线曲面及形体的不稳定组合,产生光影变化
6.强烈的装饰,雕刻与色彩
7.用互相穿插的曲面与椭圆形空间
巴罗克建筑代表作
义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罗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罗克建筑。
17世纪初,C.马代尔诺建造了罗马圣苏珊娜教堂。该教堂大致仿效耶稣教堂,即在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但比例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明显。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此外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对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使其更符合巴罗克风格。
G.L.贝尼尼和F.博罗米尼,前者的代表作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作者巧妙地将圣徒、天使和圣灵之光与建筑相结合,
使其更富有热烈奔放的巴罗克特征。后者的代表作有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在这些建筑中,他运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使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另外,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也设计了许多巴罗克建筑。
威尼斯圣玛丽亚大教堂,在义大利北部,B.隆盖纳设计了威尼斯的圣玛丽亚教堂,G.瓜里尼则设计了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传播于欧洲各地的巴罗克建筑,又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有什么著名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包括:凡尔赛宫、佛罗伦萨美第奇官邸、维琴察圆厅别墅、拉奇法奈塞建筑、法国枫丹白露宫、马可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美第奇宫等。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反对哥特式建筑。
扩展资料:
主要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原始的财富。
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著名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