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日本学习德国上百年,但德国最大的优点,为何日本却至今不敢学
由于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等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般来说,这种特点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很难被别的国家学习,就比如中国人的勤劳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某种观念。
英国讲究绅士风度,法国则以浪漫闻名,而同为欧洲“三驾马车”之一的德国,给人留下的印象则是刻板、严谨。至于日本人既显得偏执、又很谦虚,表现得十分矛盾。
对于德国,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纳粹希特勒,知道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位于中欧地区,是欧洲地区老牌强国,虽然发动过一战、二战,但是每次都能在战后迅速崛起,生命力极其顽强。由德国人发起的二战给人类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世界文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犹太人大屠杀、纳粹集中营,这些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背脊发凉。
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造成了40000亿美元的境界损失。全世界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战争中,无数的普通百姓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是史无前例的。
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德国人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他们承认战争罪行,而且还在国内为受迫害的犹太人建立了公墓以及纪念碑。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还在华沙地区向抗击法西斯战士的纪念碑下跪,被称为华沙之跪。
正是这一跪使得全世界的人都原谅了德国,可是日本人却始终做不到这点。他们对战争罪行百般狡辩,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在早些时候,韩国人在劳工和慰安妇的问题上和日本人僵持不下,日本宁愿打经济战也没有向韩国人低头。
日本人之所以在侵略战争的罪行上百般狡辩和抵赖。一方面是跟他们的国民性格有关,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十分崇拜强者,他们只对强者低头,比如美国,至于其他国家,想要他们认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原因,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包庇战犯岸信介,连甲级战犯都被释放当上了首相,那又能有多大罪呢?
对跪拜犹太人纪念碑看法
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一个高尚的德国总理跪下了,但他却赢得了尊严与尊重。更是让德国的全体民众都站起来了。
勃兰特的下跪为什么有巨大的影响
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这一跪,淡化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里的愤怒,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极大的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德国重返欧洲,赢得自尊,回归正常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为联邦德国在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