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普契尼的介绍和作品
- 歌剧波西米业人作者是谁
- 谁有普契尼《波希米亚人》全剧歌词的中文译文吗
- 波希米亚人的歌剧简介
- 以下哪些歌剧作品是19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作品(
- 波希米亚主义的相关作品
- 《波西米亚人》是根据哪个国家作家的《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的()
普契尼的介绍和作品
贾科莫·普契尼(意大利语:Giacomo Puccini,全名则是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1858年12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一位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著名的作品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歌剧,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剧之一。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份,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的《亲爱的爸爸》与《杜兰朵公主》中的《公主彻夜未眠》在内。目录 * 1 早年 * 2 托瑞德拉古的普契尼 o 2.1 普契尼在托瑞德拉古所创作的歌剧 * 3 晚年 * 4 政治 * 5 纪念 * 6 歌剧作品 * 7 多媒体 * 8 参考资料 * 9 外部链接 早年贾科莫·普契尼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卢卡的一个音乐世家。普契尼的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所以他被送到叔叔福图纳托(Fortunato Magi)那里来学习音乐,但是福图纳托却认为普契尼是个没有修养且粗俗的学生。后来普契尼成为卢卡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与唱诗班教师,但是直到观赏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普契尼才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而为了欣赏这次歌剧演出,他与朋友徒步18.5英里(30公里)前往比萨。因为普契尼得到了奖学金与一位亲戚的帮助,于是在1880年进入米兰音乐学校(Milan Conservatory)就读,在浪漫派作曲家庞开利(Amilcare Ponchielli)及巴齐尼(Antonio Bazzini)的指导下学习作曲。在普契尼21岁的这一年,他创作了《安魂曲》(Messa),标志著普契尼家族与卢卡的基督教音乐长久合作之下的颠峰。虽然普契尼将这部以天主教弥撒为背景的作品命名为安魂曲,但是现在却以《光荣弥撒》(Messa di Gloria)而闻名。这个名称是技术性的以头两位角色(Kyrie及Gloria)来命名,而忽略其他角色。这个作品也隐约透露普契尼成为剧作家的迹象,因为他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戏剧化力量。男高音与男低音的独唱者在 咏叹调上具有爆发力的演出,的确是比教堂音乐更加类似歌剧的。因为它所拥有的管弦乐编曲及戏剧般的力量,所以普契尼的《安魂曲》常常被拿来与威尔第的《安魂曲》(Requiem)相题并论。在音乐学校就读期间,普契尼从丰塔纳(Ferdinando Fontana)那里得到了一个歌剧的剧本,并在1882年参加一次歌剧作曲竞赛。虽然后来普契尼并没有获胜,不过作品《群妖围舞》后来于1884年在米兰威尔姆剧院(Teatro Dal Verme)举行公演,而且获得黎柯笛公司(Casa Ricordi)黎柯笛(Giulio Ricordi)的注意。普契尼因为受到黎柯笛的委托,所以第2部歌剧《埃德加》(Edgar)于1889年公演。后来普契尼也与丰塔纳成为终生的好友。 托瑞德拉古的普契尼从1891年开始,普契尼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托瑞德拉古(Torre del Lago),这是一个距离卢卡15公里、位于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与马撒秀可里湖(Lake Massaciuccoli)之间的小社区,位在维亚雷娇(Viareggio)的南方。普契尼在托瑞德拉古承租了一间房子,不过他仍然定期的前往卢卡。在1900年,普契尼买下土地而且在湖上建造一间别墅,也就是现在的普契尼别墅博物馆(Villa Museo Puccini)。普契尼在这里居住到1921年,因为受到泥煤污染的影响才搬迁到维亚雷娇。在普契尼去世之后,普契尼的别墅变成了普契尼别墅博物馆(Villa Museo Puccini)。而普契尼则被葬在当地的教堂中,后来他的妻子与儿子也葬在这里。普契尼别墅博物馆目前为普契尼的孙女西蒙内塔(Simonetta Puccini)所有,目前是开放参观的。 普契尼在托瑞德拉古所创作的歌剧普契尼的第3部歌剧《玛侬·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于1893年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它连结了普契尼与剧作家雷基·伊利卡(Luigi Illica)及乔赛普·贾科萨(Giuseppe Giacosa)的关系。他们在接下来的3部歌剧共同合作,后来成为普契尼最知名的作品。这3部歌剧分别是: * 《波希米亚人》:被认为是普契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最传奇性的歌剧之一。 * 《托斯卡》:实际的描绘出真实生活的不同面向(包括暴力在内),可以说是普契尼第一部带有写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因为它许多重要的特征,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作品之一。 * 《蝴蝶夫人》:一开始被敌视(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对手),不过随着几次上演后,现在被认为是普契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普契尼在1904年后的创作是越来越稀少,因为对于飙车的怀抱着热情,使得他几乎在1903年的一次车祸中身亡。贾科萨于1906年去世,然后在 1909年爆发一件丑闻,因为妻子艾维拉对于他们的女佣曼佛迪(Doria Manfredi)与普契尼发生关系的不实指控,后来导致该女佣自杀。而艾维拉则遭到曼佛迪的家人控告成功,于是普契尼必须支付赔偿金。普契尼的出版商雷哥尔第在1912年过世之后,也结束了普契尼剧作家生涯中的多产时期。不过普契尼还是在1910年完成《西部女郎》,然后在1917年完成了《燕子》(La rondine),这是一部普契尼重新作曲的轻歌剧,但是他发现这与他的风格及才华是格格不入。《三合一歌剧》(Il Trittico)在1918年于纽约首次公演,这部作品由3个部分所组成。第一个部份是《大衣》(Il Tabarro),属于恐怖的大吉尼奥尔(Grand Guignol)的风格;第二个部分是《修女安洁丽卡》(Suor Angelica),为感人的悲剧;第三个部分则是喜剧《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贾尼·斯基基》是3个部分最受欢迎的,包括著名的咏叹调:《亲爱的爸爸》。 晚年歌剧《托斯卡》的海报因为普契尼有抽烟的习惯,所以从1923年底开始抱怨慢性的喉咙痛。因为被诊断出罹患喉癌,所以医生建议他前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进行一种新的实验性放射线治疗。因为普契尼与妻子从不知道癌症是多么严重,所以只有告知他们的儿子。普契尼在1924年11月29日死于治疗所引发的并发症(因为在手术后无法控制流血状况导致心肌梗死)。他的死讯在《波希米亚人》上演期间传到了罗马,所以表演立刻终止,管乐队则为这些感到震惊的观众弹奏了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送葬进行曲》(Funeral March)。普契尼在1926年埋葬在米兰,但是他的儿子后来将他的遗体移到托瑞德拉古普契尼别墅内的礼拜堂内。《杜兰朵公主》是普契尼最后的作品,在普契尼去世时仍未完成,最后的一幕是由弗兰科·阿尔法诺(Franco Alfano)根据普契尼的草稿来完成的。不过弗兰科·阿尔法诺是否完全遵循普契尼的草稿则引起一些质疑。阿图罗·托斯卡尼尼于 1926年4月指挥《杜兰朵公主》首演时,他选择不演出阿尔法诺完成的部分。当演出进行到普契尼完成的部分结束后,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乐队的演奏,然后转身对观众说“这出歌剧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在这个时候这位大师(意指普契尼)已经过世了”(有一些纪录则显示托斯卡尼尼是更有诗意的说:“这位大师在这里放下了他的笔”)意大利作曲家卢恰诺·贝里欧(Luciano Berio)在2001年时根据原本的手稿完成了《杜兰朵公主》一个新的正式的结局,但是这个结局并不常被演出。 政治普契尼在政治上并不活跃,这点与威尔第或华格纳不同。然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墨索里尼宣称,普契尼申请加入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不过这件事看来是不太可信的,因为并没有纪录或证明普契尼曾经申请加入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除此之外,如果普契尼真的曾经这么作过的话,他的好友阿图罗·托斯卡尼尼不太可能与他这么得友好,因为托斯卡尼尼足够来影响普契尼,而且他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 纪念为了纪念普契尼在歌剧上的成就,意大利的托瑞德拉古在每年7月至8月间都会举行普契尼音乐节。 歌剧作品 * 1884年:《群妖围舞》(Le Villi) * 1889年:《埃德加》(Edgar) * 1893年:《玛侬·雷斯考特》(Manon Lescaut) * 1896年:《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 * 1900年:《托斯卡》(Tosca) * 1904年:《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 1910年:《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 * 1917年:《燕子》(La rondine) * 1918年:《三合一歌剧》(Il trittico) * 1926年:《杜兰朵公主》(Turandot)
歌剧波西米业人作者是谁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 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 同一题材,莱昂卡伐洛编剧并谱曲,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1897年10月14日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自此以后,这部名歌剧就传遍世界各地,开始其辉煌的演奏旅程。此剧故事平易近人,虽然没有高深的主题和意境。但剧中的人物的刻画却栩栩如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情景的表现也很巧妙。声乐部分迷人的旋律和紧密结合的色彩式管弦乐。再加上无比精彩的舞台效果,使戏剧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为有趣的是:普契尼将全剧各幕的结构,巧妙地做出交响曲般的处理。如第一幕和第四幕,尽管都居住同一房间,但热闹的前面和安详的后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终幕中有几个第一幕的旋律再次出现,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第二幕是热闹的乐章,从明亮的小号声开始,拍子和调性的转变是多彩的:是一段极富变化的音乐。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巨大升腾的合唱群以及欢天喜地的重唱。 第三幕相当于慢板乐章,开头很生动地描绘出严寒中下雪的早晨情景,这时想分手的咪咪和鲁道夫彼此安慰的甜美旋律,以及马切洛和穆塞塔以吵闹方式分手的重唱,浑然化成一体,构成无比奇妙的四重唱。
谁有普契尼《波希米亚人》全剧歌词的中文译文吗
《艺术家的生涯》 亦称《波西米亚人》、《绣花女》。四幕歌剧。根据法国亨利.谬尔 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由意大利贾科莫.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作曲,意大利裘塞佩.贾科萨、路易基. 伊利卡作词,1896年2月1日,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图林。剧情 大意为:生活贫困的穷诗人鲁道尔夫巧遇绣花女咪咪,一见钟情。后 来,两人的爱情濒于破裂。咪咪生了严重的肺病,和鲁道尔夫见最后一 面时,又重新和好,并计划着将来的一切。咪咪终于病重死去,鲁道尔 夫悲痛欲绝。这部歌剧的音乐新颖而富有魅力,经受了时间的反复考 验,至今仍然百看不厌,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剧。世界歌王帕瓦罗蒂 和意大利热那亚歌剧团于1986年访华演出中上演了这个剧目,受到我国 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艺术家的生涯〉(普契尼四幕歌剧) 音乐:贾柯摩‧浦契尼 剧本:朱塞培‧贾柯沙、鲁伊吉‧伊利卡 取材自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格小说 ”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 首演:1896.2.1,意大利杜林Regio歌剧院 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 背景:1830年代 地点:法国巴黎拉丁区 第一幕 圣诞节前夕,在巴黎拉丁区某间破旧公寓阁楼上。诗人鲁道夫和画家马却罗,因为天气太冷而缩成一团,最后鲁道夫提议:干脆用他刚完成的戏剧手稿当柴火来烧,以便取暖。没多久,哲学家柯林也从外头回来了;原本他计画拿书去典当,换些零钱买食物,可是谁会在圣诞节前夕向他买一堆旧书呢?于是他只好又拎着一堆书无功而返。就在三位艺术家挤在一起享受片刻暖和的时候,他们的另一个伙伴—音乐家萧纳—抱着一堆食物和美酒推门进来,原来他过去两三天临时应聘去担任一位贵族家中的音乐教师,赚了一点小钱,于是就买了一堆美食来招待室友。就在另外三位饥寒交加的艺术家正要大快朵颐的时候,萧纳却建议:不如把这些美食留到以后亨用,现在先去「莫穆斯」(Momus)咖啡馆好好消磨一个晚上。 正当大伙儿准备出门的时候,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原来是房东班诺瓦来收房租了。「什么时候不来,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几个人嘀咕着,想赶快把他打发掉,于是四个人围在班诺瓦旁边,又灌他美酒、又和他打哈哈。班诺瓦在美酒下肚之后,竟然酒兴大发,说起自己过去与美女周旋的艳遇。四位艺术家一时「正气凛然」,「不耻」班诺瓦的行径,连踢带推地把班诺瓦赶出门去。 麻烦既除,是该准备出门了,但是鲁道夫却诗兴大作,想要再写一段文章之后再出门;另外三位艺术家与他相约在咖啡馆碰面。这时门外再度响起微弱的敲门声,鲁道夫应门,原来是一位女性邻居—咪咪—前来借火。咪咪体弱多病,上了几个楼梯之后,一阵晕眩,昏倒在鲁道夫家中;鲁道夫赶紧扶她坐下,递上一杯小酒,让这位面貌姣好的美少女回复精神。咪咪在借到火之后,起身道谢返家,这时她才发现钥匙遗落在鲁道夫家中;正要回头寻找的时候,又是一阵风吹过,再次吹熄了咪咪手上的蜡烛,鲁道夫见机不可失,也弄熄了自己手边的烛火,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低身摸黑寻找钥匙。「无意」间,鲁道夫碰着了咪咪冰冷的小手,于是他握起咪咪的手说:「你那冰冷的小手,让我来温暖它们。在黑暗中找钥匙有何用?还好今晚有皎洁的月光陪伴着我们。」接着,鲁道夫开始向咪咪自我介绍:他是一位诗人,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灵感,但是这一切却在刚刚被一双明眸给偷走了,这对明眸就在那位前来借火的少女身上。 (咏叹调:你那好冷的小手) 之后,咪咪应鲁道夫请求,也慢慢诉说自己的身世:「我的名字叫咪咪,我的故事其实很短」,她对鲁道夫说,她每天做着针线活儿,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咏叹调:我的名字叫咪咪) 就在咪咪告白之后、正要离去之时,楼下传来了另外三位艺术家的催促声,鲁道夫跑到窗口响应;回过头来的时候,只见窗外月光洒在咪咪的脸庞,鲁道夫一时情不自禁,歌颂着咪咪的美丽,「在你身上,我找到了期待已久的梦想」,而咪咪这时也陷入了爱情之中;她和鲁道夫手携着手,加入另外三位艺术家的行列,一同前往莫穆思(Momus)咖啡馆。(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 圣诞夜,巴黎拉丁区广场。四位艺术家和咪咪一行五人来到广场上,参加圣诞节庆祝活动。在咖啡馆中,鲁道夫向在座另外三位室友介绍刚认识的女友咪咪,席间咪咪则称赞鲁道夫 「是一个懂得如何去爱人的聪明男人」; 此语一出,让刚刚失恋的马却罗很不是滋味。就在众人正要举杯庆祝佳节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浪笑」,这不是别人,正是让马却罗饱受失恋之苦的穆塞塔。 穆塞塔此时新交了一位上了年纪、却有财有势的老绅士—阿庆多洛,后者任穆塞塔是予取予求。当他们来到咖啡馆时,马却罗和穆塞塔这一对小冤家见了面,分外眼红。穆塞塔决定唱一首歌曲,重新激起马却罗对她的爱意。 (咏叹调:当我走在大街上) 曲毕,穆塞塔差阿庆多洛帮她买双新鞋子,趁机再度投入马却罗的怀抱中,随即一行人加入热热闹闹的游行行列中,只剩下一堆帐单给随后赶回来的阿庆多洛。(第二幕结束) 第三幕 巴黎郊外城门口,时间是鲁道夫与咪咪认识之后第二年二月某个下雪的清晨。咪咪独自一人来到城门口附近的酒馆外,鲁道夫、马却罗以及穆塞塔暂居此地已有一段时间;咪咪托人带口信给马却罗,请他务必出来会面。马却罗来到酒馆外,咪咪向其诉苦:鲁道夫已有一段时间对她冷言冷语,她请马却罗代为居中协调,马却罗则建议咪咪,如果一对恋人如此生活,倒不如分手算了。 不多久,鲁道夫起身来到酒馆外,向马却罗数落咪咪的不是,但在马却罗追问之下,鲁道夫才坦言自己已无力照顾重病的咪咪,之所以出此下策,是希望咪咪能够另寻一位有能力照应她的新男友。咪咪在一旁,闻言不禁痛哭,鲁道夫找到躲在大树后的咪咪,而咪咪则很谅解地向鲁道夫告别, (咏叹调:我要回到自己的小窝) 鲁道夫闻言后,又对咪咪依依不舍;另一边则是马却罗因为穆塞塔与其它男人搭讪,两人为此争执不下。最后鲁道夫与咪咪相约,在四月春天来临前暂不分离,而马却罗与穆塞塔则恶言相向,不欢而散(终曲四重唱)。(幕落) 第四幕 场景回到四位艺术家在巴黎拉丁区破旧公寓的阁楼中,时间是春天来临之后。鲁道夫与马却罗已经和女友分离,两人原本想借着工作来忘掉她们的倩影,但却徒劳无功,于是又放下手边工作,禁不住回想起过去的甜美时光。 (鲁道夫与马却罗的二重唱) 不一会儿,音乐家萧纳和哲学家柯林回到家中,两人手上带有食物与美酒,于是四位艺术家又开始嬉笑打闹起来;突然间,穆塞塔冲了进来,告知咪咪已经病重,但为见鲁道夫最后一面,勉力爬上阁楼来,却因体力不支倒地。鲁道夫赶紧把咪咪抱回阁楼休息,其它三位艺术家及穆塞塔则外出变卖身上值钱物品,好为咪咪尽最后一点心力。 (哲学家柯林的咏叹调:永别了,我的外套) 咪咪在众人离去后,和鲁道夫回忆起俩人初次在阁楼中相遇的经过。不多久,几位外出的艺术家和穆塞塔陆续返回,为咪咪带来了药品及咪咪一直想要的保暖手筒,在咪咪还来不及充份享用之前,就已经离开人世了。鲁道夫奔至咪咪身边,失声痛哭。(幕落) 冰凉的小手(歌词大意) 你的小手很冷 让我将你温暖 寻找也没有用的 在黑暗中不会找到 幸好今晚有月光 月亮也靠近我们 等等,姑娘。。。 我会用两个字告诉你 我是谁 我的工作及如何维生 准许我 我是谁? 我是谁?我是诗人 我的工作?我写作 我如何维生? 我生活在清贫而快乐的时日里 但我的热情和幻想 使我像在空中的宫殿里 我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 我所有的财富 给一双明媚的美目偷去 现在我与你的心 沉醉在这样的美梦之中 在这房间中充满了无穷的甜蜜希望 但那次的偷窃并不触怒我 因为放置珠宝之处已被希望填满 你现在知道了我的一切 不如告诉我你是谁,你请吧!
波希米亚人的歌剧简介
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e Bohème)改编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这是普契尼对青春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永恒赞歌,在佛朗哥·泽菲雷里导演的全新版本《波希米亚人》中,安吉拉·乔治乌和雷蒙·瓦格斯将上演一段纤柔女裁缝和他浪漫情人间的凄美爱情。普契尼和他的歌剧剧本作家们对亨利·穆杰的故事做了音乐化和戏剧化的再创作。19世纪时,亨利·穆杰在他的系列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中回忆了巴黎艺术家们的生活和波西米亚人,并以此作为书中的情节。然而,这个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就像在电影中一样,场景、人物和影像飞速地滑过观众们的视线。就像是掠影一般,作品刹那间记录下了在巴黎大都市生活的四个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奋笔疾书的鲁道夫,思考哲学问题的柯林,画画的马切洛以及热爱音乐的肖纳尔。鲁道夫把脆弱的,从来不曾脱离自身波西米亚人生活的咪咪带到了这样田园牧歌般的艺术家生活中…… 普契尼自米兰音乐学院毕业后,事业尚未起步前过着一种极为贫困的生活,他对于流浪的生活有着切身体验,因而后来他不惜与好友莱翁卡瓦洛反目也要写作《波希米亚人》。1893年,普契尼写作的玛侬莱斯科上演后大获成功,在经济上有所宽裕后,普契尼便开始专心寻找一部能够让他超越前部作品的歌剧脚本,于是他发现了《波希米亚人》。当时,普契尼的好友莱翁卡瓦洛已经开始着手于这个故事的音乐创作,但普契尼则秘密的完成,并抢先发表。为此,莱翁卡瓦洛与普契尼绝交,两位作曲家从此再无交往。普契尼的作曲风格传承自威尔第,虽然其音乐不及威尔第的那么深刻,但他能以一种独特的、更为细腻的手法来传达音乐中悲剧的成分。《波希米亚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可说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杰作,而其中《波希米亚人》的旋律最为丰富,音乐的戏剧张力最强。歌剧第一幕中的两首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为著名,音乐舒缓温柔,常常作为独唱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出。
以下哪些歌剧作品是19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作品(
《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是19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作品。贾科莫·普契尼(意大利文:GiacomoPuccini,1858年12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全名贾科莫·安东尼奥·多梅尼科·米歇尔·玛丽亚·普契尼(意大利文:GiacomoAntonioDomenicoMicheleSecondoMaríaPuccini),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波希米亚主义的相关作品
法国作家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出版于1845年的短篇故事集《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让波西米亚人这个词普及于法国。穆杰小说中的概念为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La Bohème,1896年)(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绣花女》)提供了主题。波西米亚在英语中的首次普及则是在威廉·萨克莱1848年出版的小说《浮华世界》(Vanity Fair)中。甚至一个场景设在塞维尔的法语歌剧中的西班牙吉普赛人卡门(Carmen),在梅哈克与哈乐维歌剧本(Meilhac and Halévy’s libretto,1875年)中就被称为波西米亚人。歌剧《波西米亚人》于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波希米亚人》在中国的首次亮相要追述到1986年,已故的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将歌剧中的“波希米亚人”鲁道夫带到了中国观众跟前。这个名词和不同的艺术或学术社群产生关联,并且被用来当作以下这些人物、环境或情况的普遍形容词:在《美国大学辞典》中将bohemian定义为「一个具有艺术或思维倾向的人,他们生活和行动都不受传统行为准则的影响」。保守美国人经常将波西米亚人和毒品以及自陷贫困连结在一起,然而,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许多最有才华的欧洲与美国文学名家都拥有波西米亚气质,因此如果列出一张波西米亚人名单的话会变得非常冗长。甚至像巴尔札克这样的布尔乔亚作家都会赞同波西米亚主义,尽管大部分的布尔乔亚并非如此。事实上,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常常被视为是相反的团体。在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天堂里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书中描述了这两个团体彼此碰撞的历史,以及现代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融合在一起之後产称的一个新兴上层知识阶级--「布尔乔亚波西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
《波西米亚人》是根据哪个国家作家的《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的()
《波西米亚人》是根据哪个国家作家的《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的如下:
《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亨利·缪尔热作,发表于1851年,是了解19世纪巴黎波西米亚艺术家生活状况的重要作品。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全方位讲述了一群挣扎在巴黎边缘社会的穷苦艺术家,刻画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悲喜人生。
后来,这部作品也多次被人改编为歌剧、电影等,其中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于1896年改编而成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
整个戏剧故事非常简单,就是描写了一个爱情误会,由于女主人公的病故造成了悲剧。这部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出动听的旋律,此时普契尼的旋律才华完全成熟了,所以在戏的任何部位都能抒发出感人悠长、非常具有曲线美的旋律。而不像有的歌剧,好听的旋律都集中在咏叹调。
这部歌剧不是这样,在任何一个部分只要有灵感,或者剧情允许普契尼就可以写出非常如歌如泣的旋律,而且是典型后浪漫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抒情。此剧中有许多著名唱段,其中的《人们叫我咪咪》和《冰凉的小手》是两首不朽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