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斯托芬在哪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阿里斯托芬在哪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阿里斯托芬作品中表现乌托邦思想的是)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9-07 00:06:44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阿里斯托芬作品中表现乌托邦思想的是

阿里斯托芬作品中表现乌托邦思想的是建立云中鹁鸪国。阿里斯托芬的《鸟》是流传至今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作品,林间飞鸟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云中鹁鸪国,这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鸟》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14年)的杰作之一,是现存的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剧中有两个雅典人和一群鸟一起在天和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云中鹁鸪国”。这个国家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剥削,劳动是生存的唯一条件。这部喜剧讽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

阿里斯托芬在哪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阿里斯托芬在《鸟》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鸟》是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和诗意的抒情喜剧。

如何评判《鸟》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表达了对理想的社会制度表现了热情的向往。作品对传统的宗教还进行了大胆的嘲笑,神权的衰落暗示着理性的新生。《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全剧富于幻想,抒情气氛浓郁。

《鸟》是古希腊乃至世界上最早表现乌托邦社会理想的作品,是古希腊的“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最优秀的喜剧,问世于前414年。

它也是现存唯一的一部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剧中有两个雅典人和一群鸟一起在天和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云中鹁鸪国”。这个国家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在这里,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没有不合理的法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平等相爱,人人劳动,而且劳动成了人们生存的唯一条件。而神通广大的诸神只好挨饿,宙斯也交了权,一切寄生虫都被撵出了鸟国。

作品讽刺了雅典城市中像预言家、历数家、卖法令的、讼师等的寄生生活,批判了社会生活中诸如诉讼、欺骗、敲诈、宴乐与奸情等种种恶劣现象,对理想的社会制度表现了热情的向往。

作品对传统的宗教还进行了大胆的嘲笑,神权的衰落暗示着理性的新生。《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全剧富于幻想,抒情气氛浓郁,其结构是在作者的剧作中最完整的一部。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表达了哪些思想

阿里斯托芬认为喜剧应该有严肃的政治目的,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几乎涉及当时所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反映了自耕农的思想和立场。如《阿卡奈人》通过农民狄凯奥波斯单独与敌人讲和,从而一家人过着幸福生活的荒诞故事,谴责不义战争,主张重建和平;《鸟》中两个年老的雅典人厌弃城市生活和诉讼风气,建立了一个“云中鹧鸪国”,这里没有压迫与贫穷,所有人都平等地参加劳动。这也是现存的惟一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旧喜剧,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学中乌托邦理想的最早表现。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也都是以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它们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 《荷马史诗》记载了古希腊先民在同异民族的战争中和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它分为两部分:一是《伊里亚特》(Iliad),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经过;二是《奥德赛》(Odyssey),描写了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及其沿途所见所闻。《荷马史诗》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体希腊人记忆中的历史。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就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这些故事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当皮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执政时,它才被最后用文字固定了下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过的作品。英雄史诗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s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中的内容描写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就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只不过英雄史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史观与后来西方社会中的英雄史观是不同质的。英雄史诗用神奇的笔调描写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目的并不是贬低大众,而恰恰是为了抬高作为那些英雄的子孙们的希腊人,是为了抬高那些创作和传播英雄业绩的人们本身。因为一个有着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诗之所以能够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娱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人们的心智、鼓舞人们的斗志、引导人们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祖先的荣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样去进行生存斗争。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都竞相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尊为自己的祖先,甚至连荷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争夺和崇拜的对象。另外,更重要的是: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还出现了表示“历史”概念的词语。尽管这个词语在史诗中使用时的含义并不确定,但是它至少已经包括了这样的意思,即:通过对目击者提供的证词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真相。后来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就是直接从这个含义上演变而来。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也都是以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它们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在公元前 6世纪以前,这两部史诗还没有写下来的定本。根据罗马著名散文家西塞罗所说,公元前 6世纪中叶在当时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学者们曾编订过荷马史诗;古代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是他的儿子希帕尔科斯执政时的事。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4年庆祝一次的重要节日,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文艺节目。从这制度实行之后,史诗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基本上固定下来了。只是当时朗诵史诗的艺人,或根据自己的"话本",或凭记忆,有时在文字上和行数上可能有些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史诗的若干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荷马究竟有无其人,两部史诗是否都是同一位诗人的作品,近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马的学者热烈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两部史诗在内容描写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两部史诗文字风格上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现在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荷马还是确有其人。当然,荷马也是根据口头流传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没有长期的传说积累,荷马也创作不出这样两部伟大的古代史诗。今天所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旧抄本,最早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两部史诗都保存了不少手抄本,但是内容都相同,它们所根据的都是公元前3、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的校订本。史诗手抄本还有不少残缺不全的片段,其年代有的早到公元前1世纪,内容也是完全相同。这就是说,在公元前3、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几位学者校订之后,史诗已经有了最后定本,此后它的内容就没有任何改动了。那时最后校订荷马史诗的学者,最著名的有三人,一是泽诺多托斯(公元前 285年左右),据说他对原诗的文字作过不少加工,内容上也凭自己的判断有所增减;现在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就是泽诺多托斯编定的。这表明他对原诗的结构作过一些重大增删,原来这两部史诗的长短大概没有这样整齐。第二个校订荷马史诗的著名学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 195年左右),他校订史诗比较慎重,更尊重旧抄本,没有作很多主观的增删。第三个著名学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他也很尊重旧抄本,认为一切改动都要有所依据。这三位学者都是当时希腊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城著名的图书馆的主管人,有机会看到很多藏书,有很好的条件来进行校订工作。由此可见,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两部史诗还存在繁简不同的抄本,文字上也有出入。现代西方学者曾辑录了古代著作里的荷马史诗引文,共有 480多行片段,都是公元前5、4世纪的。这些引文有的与现在定本完全相同,有的大致相同,有的不见于今本。一般来说,不同的约占到一小半。古希腊许多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库罗斯、品达罗斯、色诺芬、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都引用过荷马史诗,那些引文往往与今本不完全相同。如亚里士多德引了《奥德赛》卷 9的一段关于独目巨人的描写,文字与今本一样,但是他说那段是出自《伊利亚特》卷10,是描写一只野猪的。还有他说在《奥德赛》卷23奥德修斯对佩涅洛佩的一段话有60行,但是从现在的本子看来,这段只有33行。这些变动和内容繁简不同,说明在公元前5、4世纪通行的史诗抄本同今本还有不少差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 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 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基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基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基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古代关于攻打伊利昂的战争和奥德修斯等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散见于古代希腊作家的著作里。而这两部史诗只选了伊利昂城战争第10年中的51天,集中叙述了阿基琉斯的愤怒这一段,和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游了10年之后终于回到故乡这一段,这样处理显然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古代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古代有一位名叫荷马的天才诗人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同时表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达到相当高度的繁荣。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古代欧亚大陆曾有过不少重要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到公元前1000年初,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曾有过一个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由于亚洲西部和埃及一带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早期文化与古代西亚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联系。关于史诗《伊利亚特》所说阿凯亚人攻打伊利昂城的传说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从过去一世纪间西方考古学家的发现看来,荷马史诗中许多描写并不完全是诗人的想象。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施里曼曾在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萨里克发掘一座古城的遗址,这个古城就是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它曾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至少被焚毁过9次,其中第 7次被毁可能就是攻打伊利昂城战争的历史依据。有些学者曾提出一种比较可信的假设,即根据当时的航海条件和地理位置看来,这个地区控制了古代通向黑海的通商路径,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通向东方的必经之地;为了获得东方的粮食和财富,地中海东部人民不惜一次又一次冒险渡海去攻下这个要塞。著名的寻找金羊毛的希腊神话,也反映了古代人在黑海一带航海的历史事实。在希腊的迈锡尼地方,考古学家也曾发现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筑的城址和石狮,陵墓里还发现死者所穿戴的华丽的服装和金银首饰,以及装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铜兵器。这些发现证明有关古代迈锡尼的霸主阿伽门农的传说也是有历史根据的。20世纪初,英国学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发现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这里有较迈锡尼更早且更繁荣的文化。他发现了两座规模巨大的古代王宫,以及工场、库房、陵墓等,还有很多涂有精美图案的陶器、青铜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战争、狩猎等场面的彩色壁画,以及一种类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这里比迈锡尼更早的青铜器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或2000年到公元前 1000多年之间。到了公元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以北发生了强烈地震,以克里特为中心的文化,在遭受这次巨大的自然灾害后一蹶不振;很可能地震使得当地的强大舰队全部毁灭。此后爱琴海的海上霸权由克里特岛一带转移到迈锡尼等地。近年来,西方考古学家还在发掘克里特岛的古文化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看来,克里特岛一带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比希腊本土为早。这里的领袖曾是地中海东部的霸主。古代希腊传说也说克里特岛曾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弥诺斯,他曾建造巨大的迷宫,并使雅典等地向他纳贡;另一著名的传说认为古代海上曾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名叫阿特兰提斯,后来因违反天意,全部沉入海底。这大概也是指古代克里特岛一带遭受强大地震的历史事实。继克里特文化之后的迈锡尼文化看来也曾成为地中海东部的霸主,但到公元前1150年左右,由于一些北方部族的南移和入侵,也开始衰亡。在荷马史诗里,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如《奥德赛》里所说的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菲埃克斯人的王阿尔基诺斯的宫殿,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美好的花园和葡萄园,宫里充满粮食、美酒和果实,随同酒宴还有各种竞技娱乐和舞蹈等,这些都可以说明荷马史诗的内容是以一些古代的历史传说为依据的。同时,有些描写又与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实物不同,例如从考古发现的壁画来看,古代克里特人都是短发,而且头发是黑色,而史诗里描写的阿凯亚人都是长发,而且头发是黄色;克里特人战斗时用的盾牌是长形,史诗里的盾牌却是圆形;克里特人穿的盔甲也与史诗所描写的不同。这些说明荷马是生在好几百年后的诗人,当时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早已灭亡,所以当他描绘过去文化的繁荣景象时,也不免利用后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他并不是当时生活的目击者。有些西方学者还曾考证史诗里许多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尔等都是北方部族传说里的英雄,不一定与攻打伊利昂城的史实有关。荷马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大概还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并不一定对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强。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这大概是由于古代的某些艺术手法虽然比较简陋,但有经验的说故事的诗人运用技巧非常纯熟,所以才能产生这种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 8、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

《鸟》阿里斯托芬某些段落鸟城是不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度

《鸟》阿里斯托芬某些段落鸟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乌托邦)。托马斯·莫尔曾描述过一个叫“乌托邦”的奇乡异国,在那里,财产公有,人民平等,大家按需分配,穿统一的制服,用同样的饭菜,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在古代中国,五柳先生同样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地域转换,时空变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不曾改变。阿里斯托芬的《鸟》,同样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度——云中鹁鸪国。雅典人佩斯特泰罗斯和欧埃尔庇得斯厌倦了城中无止境的控诉,离乡背井去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过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找到了传说中的戴胜鸟,向他请教哪里有最舒服的城邦,不要太大,抵制贵族专政,也不能有讨厌的人,那是他们的一个梦,人们团结友爱,愿意把最好的拿出来一起分享。可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都不尽如意。于是他们开始臆想,一个凌驾于陆地与天空之间的城邦,阻断人类与天神相通之路,成为世界的主宰。智慧从来都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恩赐,天真的鸟儿们,很容易就被他们的花言巧语迷惑,初始时还要群起而攻之,不消片刻就将他们奉若救星,纷纷膜拜。它们心底的欲念开始蠢蠢欲动,对至高的王权产生了渴望。他们的追求不过是翻身,不再卑微地受人类和天神的摆布。而鸟儿们冲动的反应令人不禁莞尔,有王者之心,却无王者之风,因此,即使得了权,它们也不过是顺着人类的意愿而行动的工具。作为幕后军师的佩斯特泰罗斯,才是这个城邦的主导者。他的理由五花八门,虽然牵强却足以将头脑简单的鸟儿们哄得晕头转向,乖乖跟着他的思路走。他指挥鸟儿们修筑城墙,派遣它们去向人类和天神宣告,将反叛的鸟儿处死、烹饪,就像对待仆人。隐藏于人性之后的劣性,从未消失,见到夜莺普罗克涅时的秽语,佩斯特泰罗斯说:“尊敬的宙斯啊,多么漂亮的小鸟儿啊!多么鲜嫩!多么白净呀!”欧埃尔庇得斯更为直接:“你说我能干她一下吗?”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些都会禁不住笑意,他们就是两类人的典型代表,一个心思深沉、内敛闷骚,一个心直口快、趋炎附和。笑声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作者阿里斯托芬一贯的尖锐深刻,在语言中将他们的市井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城墙迅速被建好,横亘在大气之中,形成了一道屏障,阻断人类向奥林波斯诸神献祭时飘起的香气,以此向宙斯威胁,要回王权。他们赶走了闻讯而来的预言家、墨同、视察员和卖法律者,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作者要摈弃一切人类城邦里存在的污秽的决心。讨伐声铿锵有力,士气高昂,但当毫不知情的女神伊里斯成为第一位擅闯者,面对她扑闪的翅膀声接近,作为主导者的佩斯特泰罗斯本能地感到恐惧,惊呼:“你你你往哪里飞?别动,别响,别动,给我好好站住!你是谁?从哪里来的?快说!”这又成为一个笑点。歌队鸟儿们对待战争的爆发尚且斗志昂扬,而原本气定神闲、挥斥方遒的军师,反倒乱了阵脚。但他很快恢复,仗着身边的势力,与孑然一身的女神争锋相对,甚至出言猥亵。或许古希腊文明中的神族更贴近人类,从相处乃至各种人类的陋习,这样直接的表达,却让人分不清所处的是那个美好国度,抑或只是换了时空换了领导者的另一个人类社会?这些都不得而知,然而,他们对理想国度的愿望却是真实而强烈的。戏剧中,阿里斯托芬对不少人进行了抨击。远征西西里的统帅之一,阿尔碦比亚德被嘲讽为犹豫不决的老朽;讥笑苏格拉底为招魂师,以及如他一般整日神神鬼鬼的哲学家们。这一种念想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以至于人类渐渐认同这个国度,并向此靠近,说明云中鹧鸪国是大多数人的心念所归,一个共同的梦。

阿里斯托芬在作品《云》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苏格拉底呢

《云》以“讽刺苏格拉底”这一主题文明于世,它讽刺性极强,对苏格拉底及其观点的批判十分犀利。同时语言诙谐,表达幽默,具有十足的喜剧效果。阿里斯托芬用戏剧手法表现苏格拉底对政治共同体与家庭生活造成的危害。在阿里斯托芬看来,哲学导致人们不切实际,脱离现实生活;哲学追求普遍性,将人从家庭和政治共同体的各种关系中剥离出来。阿里斯托芬认为,苏格拉底否认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也就是说,他不认为人的生命只能在有限的、特定的环境中发展和成熟。苏格拉底追求普遍与共性,因此导致人的非人化。阿里斯托芬的苏格拉底并不重视城邦的信仰和权威,他研究诸多自然现象,结果导致他否认城邦诸神的存在以及神圣的家庭关系。他教导门徒用科学家而不是公民的眼光审视世界。他们试图不受社会约束,不屑于家庭和城邦赖以维系的虔敬和正义,并视之因循守旧。阿里斯托芬认为,人们在传统关系中最容易找到幸福,而苏格拉底却破坏了这些关系。 比如苏格拉底的出场方式,阿里斯托芬为突出人物形象是大作文章。斯瑞西阿得斯崇拜苏格拉底已久,苏格拉底出场之前,就已经通过其口中侧面得知苏格拉底的“不务正业”,授人诡辩,教人如何不还债务等等。门徒甲甚至告诉斯瑞西阿得斯,苏格拉底是一位连“这虫子所跳的距离有它脚长的几倍”“蚊子的叫声是从嘴里发出来的呢?还是从尾巴上发出来的” 这样的问题都知道的人。当斯特瑞普斯阿得斯终于见到这位神奇人物时,只见苏格拉底“坐在吊框里” ,“在空中行走,在鄙视太阳”,尽可能地靠近着云神,衣衫褴褛,打着赤脚,滑稽得令人发笑。阿里斯托芬用这种夸张的手法给予观众以现场的强烈感官冲击。舞台上似乎是几位小丑在进行表演,以一些无用的脱离实际的思想来蒙蔽自己,反而自称为“有知识”,甚至被更多的小丑去追随和崇拜。一开场,阿里斯托芬就用这种极度苛刻的手法没有给坐在台下的苏格拉底留下任何情面。 作为普通公民代表的斯瑞西阿得斯。斯瑞西阿得斯身上体现了一般的雅典公民的“功利”的特点。在《云》中的开场里,斯瑞西阿得斯的所有的考虑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说都是对“钱”的考虑。斯瑞西阿得斯为了自己的债务整夜而不能入睡,整夜在思考着如何“赖帐”。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生动的刻划了斯瑞西阿得斯的“吝啬”的嘴脸,他的仆人来向他报告说灯了没有橄榄油了,他却大怒的指责他的仆人所用的灯芯太粗了。不过斯瑞西阿得斯的解释是自己的“节俭”的美德,甚至还为此而自豪。经过彻夜的思考,他终于想到了“诡辩术”可以使自己“赖帐”——斯瑞西阿得斯的所有行动的动机是出于功利。然后他来到了“思想所”请求苏格拉底教授他“诡辩术”。在他来到苏格拉底的“思想所”的时候,所关心的一切都是如何对自己也利,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都从自己的功利的动机来解释,例如当他看到“几何仪器”的时候,问门徒甲它有何用途,门徒回答到是用来测量土地的。但是斯瑞西阿得斯对“测量土地”的解释是能够在测量土地时动手脚,给自己增加土地量。斯瑞西阿得斯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放弃对希腊众神的信仰,转向苏格拉底们所信仰的云神。他信仰云神的动机,乃是因为信仰云神的苏格拉底们可以传授给他“诡辩术”或歪曲的逻辑,以便自己能够在法庭躲避自己的债务。斯瑞西阿得斯的“悔悟”是在被自己的儿子斐狄庇得斯痛打一顿之后的事,他把自己的挨打归罪于苏格拉底。归罪于苏格拉底迷惑了他,诱惑了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他要惩罚苏格拉底,要烧毁“思想所”,从他的这些举动可以看出,他依旧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次不是因为苏格拉底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而是苏格拉底损害了他的利益——是他被自己的儿子毒打。自始至终都是出自斯瑞西阿得斯自愿的利益动机,无论是他要向苏格拉底学习那有力的“歪曲的逻辑”——诡辩术,还是最后火烧“思想所”迫害苏格拉底。斯瑞西阿得斯对待苏格拉底们的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云神是苏格拉底所崇拜的唯一的神,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形式,脱离于任何事物的限制和束缚之外,正如苏格拉底告诉斯瑞西阿得斯“他们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是“闲人们”的神明,“聪明才智、诡辩说辞、欺诈奸邪都是他们(云神)赋予的”。在剧中,云神模仿不义之辞的做法,用“歪曲的逻辑”利用人贪图享乐的欲望加以利诱,利用人对痛苦的恐惧进行威胁。首先,斐狄庇得斯进入思想所学习就是云神的怂恿;在思想所学习的过程中,显然也是“败坏”斐狄庇得斯的帮凶;最后,在斐狄庇得斯打父亲的时候,终于暴露本性,把责任全部推给斯瑞斯阿得斯。甚至在思想所被烧之后,以看客的姿态退场,与她们而言,人间这一场悲剧不过是一场仅供消遣的歌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