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格尔尼卡作者是谁
格尔尼卡作者是毕加索。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作品数量惊人(2万多件),风格技巧多样化(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及其他),情感强烈。在他的一生中,给人以深刻影响的作品,要数他在1937年创作的《格尔尼卡》。《格尔尼卡》这幅巨作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是非常感人的。
历史传承: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
毕加索《格尔尼卡》 作品赏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该作品属于意向表现型。整个作品的色调有黑色和白色来主宰。黑色代表着战争的恐怖和死亡的侵入。白色代表着死亡的味道。同时,艺术家站在作品背后对死者的祷告和悼念。这是黑色和白色之间交相呼应。从整个画面来看,我们能看到很多看似认识又仿佛不认识的图像符号。因为被肢解了的人的身体,被丑化了的牛头怪兽,这些造型都是想用大写了一个“丑陋”都是直白的对战争的控诉。因为战争的残忍残暴使得那些热爱生活的生命被无辜的终结。所以整个画面带给人的是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使人在战争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能为力,可以说战争的摧毁性是及其强大的。而且整个画面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所有的尸体在死亡前渴望求生的那一声呐喊,以及牲畜在死亡前因疼痛未叫出来的嘶叫声好像静中有动在我们耳边回响。这些回响构成的是杂乱无章的一种绝望的嘶吼。对生命被突然夺取的一种不甘,也表达了艺术家对无故引起战争的人的深切的痛诉和埋怨。这个作品在当下很应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今年国际新闻中占热度最高的可以说是欧洲了,虽然占国际经济政治热度最高点,然而都不是很好的方面,一直不太平,战火纷飞。欧洲的格局来说,先说欧盟体,英国大家都知道的刚刚脱欧。从欧盟共和体上来说,在安全系统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无非是德国和英国。德国和英国相继在最近屡出恐怖事件,一副溃不成军的局面,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出现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这代表着无声的战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无论是踩踏事件还是火灾等等,这都意味着战争的逼近。再比如说像法国的恐怖事件,香榭大道非常的和谐犹如我们成都的春熙路,却发生了让人无法意料的事件,本应很太平的国家如今安全很成问题,目前的法国的状态就是完全的摇摇欲坠。所以在这我想用它来体现社会热点。这个作品属于反战类,他通过意向表现型,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认出牛,羊,马,人头,人的上身,人的腿。从这些当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它们被重新截肢,夸张扭曲化了。由此可以证明,艺术家想要通过这些让我们看起来不舒服,看起来觉得迥异,一些异样神色造型,去给到我们视觉上的厌恶感,这种视觉上的厌恶感使我们对战争产生一种厌烦,憎恶。再通过画面的黑色和白色去表现战争的恐怖,同时用那些所有的人也好,马也好,仿佛要嘶叫出来,但又只见其形不见其声,无声的呻吟,呐喊痛楚,去表达对战争的歇斯底里的刺痛和抨击。我们说过这是反战类题材,也是对战争的痛斥。当每一个人提到战争的时候,都是一种无力回天又渴望逃命的心思。每个人对战争都会有不可言喻的恐惧。
毕加索以二战为题材,作的一幅名画叫什么
是《格尔尼卡》。1937年四月,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并以此事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和风格,描绘了战争给居民带来的伤亡和恐惧,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赢得了西班牙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奇丑无比,为何值这么多钱
《格尔尼卡》1937年,布面油画,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收藏 《格尔尼卡》与《蒙娜丽莎》一起,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幅用防弹玻璃保护的画作。 为何价值上亿? 在很多非专业画家眼里,这幅画画面感错乱不堪,有人觉得它奇丑无比,那为何这么值钱呢?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搞不懂,就一幅黑白画,画了一堆奇形怪状的人和一堆动物搅在一起,后来看了一些史料,好吧,原来物以稀为贵。听说这么幅的价值是实现了存在主义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在毕加索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存在主义的高峰期,他把这种现代意识融入到画作之中,给这幅画有了独一无二的创新。 为什么画里的形象都很怪? 因为在这幅画中,毕加索运用了各种主义,比如什么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夸张主义等等表现手法,力图描述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恐惧,这种造型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几何造型主义、抽象主义等画派。为什么画面是黑白的? 因为出于当时战争年代,毕加索用黑白的颜色来表示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恶,只有用黑白色才能够体现出那个硝烟弥漫、阴森恐怖的世界。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可以去看看改编的电影《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一百多年前告诉我的事
今天给大家来聊聊这幅世界最为著名的反战油画。1937年初,格尔尼卡被德军轰炸,死伤无数。毕加索得知此事义愤填膺,用自己的语言控诉这残暴的法西斯。于是这幅长7.76米,宽3.49米《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这幅作品直接而强烈的让人们感受到了压抑,不安,恐惧甚至绝望。这是因为他直接选用了黑白灰来作画,并以他独有的立体主义手法和超现实主义手法辅以几何线分割,扭曲达到剪贴画的视觉效果,一块叠一块的“剪贴”图形,使画面更加支离破碎,也更凸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破坏。画面以代表着西班牙的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西班牙以斗牛闻名,战争多用马代步。) 画面左侧是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着因轰炸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大哭。 在她的旁边是一位手中拿着断剑倒下的士兵。(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奋战到最后一刻的英雄。) 士兵上方的墙上有一个小鸟形状的涂鸦被打破了。(从涂鸦可以推测是小孩所画,小鸟又是自由的象征,得出的结论就是战争破坏了人们的自由,摧毁了人们的希望。) 在断剑的旁边有一朵开放的小花。(不知是对死去战士的哀悼还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接着来到画面右上方,一位妇女举着一盏发出微光的油灯从窗户探出身子,像是在追寻着什么。(不知为何看到这个人物脑海里直接联想到的是高举着圣火自由女神,或许追寻的就是自由与和平吧。) 她的右侧是一位妇女在废墟中探出身子,大声呼救。 在这位呼救妇女的左边是一位拖着沉重步伐仍追寻着那盏像眼睛一样的顶灯的女子。加上几何线的切割,感觉灯的光照在了她的脸上,使得她看起来没有其他形象那么的痛苦。(我想,这像眼睛的灯就是他们的希望之光吧。又或许是这样惨状的场景一定会被世人所看到的。) 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揭示了毕加索的反战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说句题外话,作者认为妇女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所以他画的人物形象多以女性来表达。)这是一位拥有传奇人生的天才的画家,在那个时代他用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和拆分,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直接将物体二维的画在一面上,打破了延续了几百年的透视法。开创了属于他的时代。)下面是他其他的一些作品 《 斗牛士》 九岁的他画的第一幅油画,天才总是不一样的。《亚威农少女》 这幅画画好后放置了很久,再拿出来的时候,世界上便多了一种画派——立体主义画派《梦》 画中的主角是他众多情人之一毕加索一辈子有过许多女人,这些女人可谓是他创作之一的灵感来源。他还是位营销大师,在自己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时,为了把自己的画卖出去,他雇佣了几人,轮番的到艺术商店询问是否有毕加索的画。使得这些商店的老板对他十分的好奇,一段时间后,他巧合(故意)的出现在他们面前,至此名声大躁。但是,无论多么高超的营销手段都离不开他自己真正的实力做依托,所以实力才是硬道理。他是为及其高产的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并且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这是一个话题性十足的天才,关于他的故事是这一篇小小的推文讲不完的。或许以后会单独写一些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就不多加赘述了。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峥嵘的年代。感恩和平,感谢生活。祝好梦 晚安
《格尔尼卡》一画的创作背景
分类: 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急用 有悬赏 解析: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 *** 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 *** 。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 *** ,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