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音乐大师勃拉姆斯为克拉拉而写的乐曲是
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肯定有过专门写给克拉拉的音乐。他们还一起四手联弹演奏过钢琴。 有这样几首乐曲是献给克拉拉或和克拉拉有关的。 一首是他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他第一次来到舒曼的家, 为舒曼演奏的就是这支钢琴曲。当时,舒曼让他稍稍停一下,要克拉拉起听。克拉拉就是在这首曲子中走进屋来,他就是在这支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眼睛一亮,而且一见钟情。 一首是C小调钢琴四重奏,这首曲子,勃拉姆斯一改再改,用了整整二年的心血完成的。他自己毫不隐讳地说这首曲子是自己爱的美好的纪念和爱的痛苦的结晶。 他将这部作品交给出版商出版时给出版商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上这样 明确指出:"你在封面上必须再加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可以形成一个音乐观念。"歌德的少年维特就是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头自杀的。在这部作品中,他倾吐出自己对克拉拉少年维特式的爱和痛苦。 还有一首乐曲叫做《《四首最严肃的歌》》。这是用圣经里的词句编写的乐曲,是一八九六年克拉拉去世前不久创作的。写完这首乐曲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再写别的什么乐曲,可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了。我看到德国人维尔纳.施泰因著的《《人类文明编年启事》》的《《音乐和舞蹈分册》》中在一八九六年这一年的记事里,特意注明此曲 是"献给克拉拉.舒曼的。我没有听过这支乐曲,不知是什么样的曲子?会不会这就是在克拉拉的墓地前献给曲子?因为在创作完这支曲子不久,克拉拉就去世了。为什么这么巧?勃拉姆斯刚刚写完献给克拉拉的乐曲,克拉拉就与世长辞了?为什么又这么巧?在克拉拉去世十一个月后,勃拉姆斯就又与世长辞了?莫非一切都在冥冥中有什么预兆?莫非神或者是爱已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包括生死的时间表?生命和艺术中真是充满了许多难解之谜。
勃拉姆斯的爱情故事
1853年,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敲开了著名音乐评论家、作曲家舒曼的家门。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给他开门的是一位气质高雅,神情娴静的中年妇女,她是舒曼的妻子,优秀的钢琴家克拉拉。 克拉拉是舒曼事业上的重要助手,她深爱着舒曼,照顾着舒曼的衣食起居。她也亲自演奏舒曼的作品,在各种场合演奏,把舒曼的音乐作品宣传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舒曼的作品。勃拉姆斯来到舒曼家的时候,舒曼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舒曼有着诗人一般,细腻、内在、敏感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特质可以让他敏锐的发现人心中那柔软细腻的情感波动,发现自然中细微的一丝变化,然后用自己的音乐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但具有这样的心理特质的人,也容易在思想和精神上走入极端,钻牛角尖儿而无法自拔。这时候的舒曼已经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精神疾患的特征了!勃拉姆斯陪伴着克拉拉,悉心的照顾舒曼。他的存在给了克拉拉心理上的有力支持和依靠。不幸的是,三年后舒曼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面对陷入沉重悲痛之中的卡拉拉,23岁的勃拉姆斯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他对克拉拉不仅怀有敬意,还有仰慕,还有爱慕。正处在巨大悲痛之中的克拉拉也的确需要心灵上的安慰。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师母身份的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了14岁。勃拉姆斯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如果真的爱上了师母,那以后的情形会是什么样子! 勃拉姆斯是一个非常能够克制和自律的人。这个特质从他的作品风格中能够明显感觉得到。身处浪漫主义风格如火如荼时期的勃拉姆斯,居然还在坚持古典主义传统,奉行者像贝多芬一样,用深刻的哲理和严谨的逻辑来创作的音乐创作理念。这种古典主义的创作特征,在当时甚至显得有点与时代格格不入,以至于人们将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自律和刻板的性格决定了勃拉姆斯即使深爱着师母克拉拉,他也不会越雷池半步。安葬了老师舒曼之后,勃拉姆斯告别了克拉拉,离开维也纳,从空间上远离克拉拉。但他的心一直就没有离开过,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勃拉姆斯一直保持着对克拉拉的问候和关心,了解着她的生活和心情;勃拉姆斯一生中所有作品的手稿,一定是第一个寄给克拉拉;他资助克拉拉举办音乐会,演奏老师舒曼的所有作品,为了介绍和推广舒曼的作品不遗余力。很久以后,人们还发现,勃拉姆斯曾经写过好几份情书,当然这都是没有寄出去的情书。 1875年,离开克拉拉19年后,已经42岁,年届中年的勃拉姆斯终于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场精神上的爱恋,他将这十九年来的苦痛和纠结用一首钢琴四重奏表达出来,并将这首作品献给克拉拉。这首作品从孤独的沉思开始,很快就进入痛苦情绪的爆发,但是没有多少时间之后,理智让作者安静下来。安静并不代表平静,内心依然是纠缠不清的,肝肠寸断的饮泣和不时突破控制而显露出来的力量反复纠缠。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能够让人马上联想到贝多芬的b小调弦乐四重奏,它们在织体、和声和情绪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贝多芬的情绪纠结在对于命运真谛的解读无法突破和寻找全新的音乐语言方面,勃拉姆斯就可以借用贝多芬已经探索过的音乐表达方法,尽情地将爱与克制之间的无法调和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克拉拉。 1893年,60岁的勃拉姆斯听到克拉拉去世的消息,震惊和悲痛的心情下,他甚至连火车的方向都坐反了。等他到达时,克拉拉的葬礼已经结束,勃拉姆斯独自站在克拉拉的墓前,用小提琴演奏着一首不知名的乐曲。为了这份爱情,勃拉姆斯终生未婚,四年后,肝癌夺去了他的生命,人们将他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这里还安葬着勃拉姆斯一生敬仰的贝多芬,还有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人物生平
1853年他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在那次旅行之后,勃拉姆斯的作曲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姚阿幸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舒曼,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1856年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往来于汉堡与代特莫尔德大公国之间,他在汉堡担任女生合唱团的指挥,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宫廷音乐教师兼指挥。1862年,他第一次访问维也纳,在那里过了一个冬天。次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合唱团指挥,尽管他很快就辞职了,但是还是在维也纳久居下来。勃拉姆斯刚刚三十岁时,他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已是有条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音乐家的精神的。他听到了当代的进步人士的激昂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而他却变成一个歌唱过去的歌手;也许他相信通过歌唱过去,他可以为未来服务。他经过不懈的学习,发现这种控制可以从过去世代的大音乐家那里学到;因此,他对古代音乐极感兴趣,他搜集的书籍和手抄本,他进行的研究成果,简直就等于是音乐学论文。但是他同时还学到:要使想象力驯服,就需要妥协和牺牲。勃拉姆斯的每个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所以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给人以即时的直接的印象,它是由谨慎地掩盖着的记忆滋养起来的,所以他的艺术抒情性和戏剧性少,更多的是史诗性。他的敏感性使他能够觉察过去最优美的东西。由于他对现代抱对立的态度,他要求表达过去的美好印象的心情就更显迫切。勃拉姆斯是舒曼的热心崇拜者,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以创作钢琴奏鸣曲开始他的音乐事业;对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这是很不平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个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处理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看到青年勃拉姆斯怎样对抗、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确实令人吃惊。这些钢琴作品对那得到奇妙发展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不予理睬。它们具有着自己的独特钢琴艺术风格。一直跟踪他一生的巨大的冲突—贝多芬的阴影—在这里,在他事业的开始时已经显而易见。他的钢琴音乐的努力写作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清楚感觉到其中有一种要求交响曲式表现的深刻欲望,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地形容的那样,仿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曲”。勃拉姆斯写钢琴曲和混合室内乐虽然轻而易举,但他写作古典主义时期两个最大的形式—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却极其小心谨慎而且耗费时间。在评价勃拉姆斯时这一事实很重要,因为实际上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和舒曼一样,本能地为小型的、亲密的形式所吸引。他所写的四重奏的数量很多,但除了集留下。这位抱负不凡的交响曲作曲家在其所处的音乐环境中得不到鼓舞;因为除了大胆的交响诗和其他新的交响曲外,他的同代作曲家还在写的很多交响曲,不是破裂为无数片断,就是像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一样精确地把交响曲的一切“规则”付诸实用而已。勃拉姆斯完全知晓交响曲的时代同舒伯特一道成为过去了,但由于他对那个英雄时代怀着深厚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促使他对命运本身挑战。勃拉姆斯的思想的严格性、他对伟大的古典交响乐作家的深刻信仰,以及他的交响音乐中蓄意追求而得的古香古色的风格惊动了另外的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一位同代人怎么能够躲过瓦格纳和李斯特一代在音乐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当时在维也纳流行的刊物《沙龙报》担任音乐评论的胡戈·沃尔夫Hugo Wolf曾写出下列的话,表示他的惊讶:贝多芬之后音乐中的革命运动(在这运动中舒曼确实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为他找到了这人—勃拉姆斯)的领袖们从我们这位交响曲家的身旁走过,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勃拉姆斯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态全然不顾,继续写他的交响乐。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古典主义形式创作音乐,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够重建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勃拉姆斯的伟大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但人们会感觉到在这平静的均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哲学,一种悲观主义和舍身忍让的成熟世界观。勃拉姆斯、反对当时的音乐潮流,倒不是极端反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而是反对当时音乐中文学和哲学的倾向;他们要使音乐重返到纯音乐国里去。浪漫主义的连续几代人中,争取贝多芬的遗产成了占有世界的斗争,原来曾经是交响乐的美妙统一的结合体,而今,戏剧的、色彩丰富的因素又被分割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尽管浪漫主义的口号喊的是要求更加紧密的结合。勃拉姆斯1897年4月3日因肝癌病逝于维也纳,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
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的故事
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的故事 如果你是个音乐爱好者,你一定听说过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这两个名字。他们是19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代表,也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故事必将让你涨知识,激发你对音乐的热爱。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的初遇 1862年,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在汉堡相遇,两人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克拉拉舒曼邀请勃拉姆斯为她的音乐会作曲,勃拉姆斯欣然接受。此后,两人频繁往来,艺术合作愈发密切。 勃拉姆斯的《黄金时代》 1870年,勃拉姆斯经历了一段创作低谷,他的灵感几乎枯竭了。但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打破了他的低谷。这封信中,克拉拉舒曼建议勃拉姆斯创作一部歌剧。于是,勃拉姆斯开始谱写《黄金时代》,这是他的第一部歌剧,预示着他的音乐事业将迎来新时代。克拉拉舒曼在创作过程中给了勃拉姆斯莫大的鼓励和帮助,勃拉姆斯深深感激她的支持。 克拉拉舒曼的晚年 克拉拉舒曼生前一直为音乐事业奋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感到身体力行不如意。在她晚年,勃拉姆斯一直关心她,为她操持事务。他甚至在克拉拉舒曼去世后为她的葬礼写下一首钢琴曲《葬礼进行曲》,以表达对这位好友的怀念之情。 正是在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的支持和帮助下,两人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界同样需要朋友间的互相支持和鼓励。
克拉拉·舒曼的最后的旅程
舒曼去世四十年后,克拉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她死前几天,勃拉姆斯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四首最严肃的歌》。勃拉姆斯在写给克拉拉的女儿马利亚的信中说:“您演奏不了这部作品,因为您不可能理解它。请您把它作为一件祭品献给您的母亲吧。” 这就是克拉拉-舒曼丰富而辛劳的一生。她是妻子、母亲也是艺术家。这三个角色要扮演好任意一个都不简单,而她居然身兼三职而都做得非常出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她的身边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天才音乐家相伴,一个成为她的丈夫,另一个为了她的缘故一生没有结婚。六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坐错了火车,没能赶上克拉拉的葬礼。当他终于赶到时,已经见不到克拉拉最后一面了。他一个人站在坟前,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故事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故事:
1853年,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姚阿幸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舒曼,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
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
扩展资料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1和第4最为著名。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
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