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森八阶段图

埃里克森八阶段图(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是哪八阶段)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16 10:52:08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是哪八阶段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概述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

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事实上,在每一阶段,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埃里克森8阶段顺口溜图表

埃里克森8阶段顺口溜图表如下: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_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学龄初期(3~6岁)_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是什么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如下:

1、婴儿前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3、幼儿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4、童年期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5、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6、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成年中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8、成年后期

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进来看看知己职彼mosaic2018年02月03日第一个阶段:年龄(出生到18个月 ) ,发展危机(信任对怀疑),重要事件(喂食),危机描述(婴儿与监护者建立初步的爱与信任,获得安全感;处理不好,则在不熟悉环境中会产生焦虑)。第二个阶段:年龄(18个月到3岁),发展危机(自主对羞愧),重要事件(如厕训练),危机描述(儿童身体技能获得发展,开始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如果不能较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则容易缺乏信心,发展出羞愧)。第三个阶段:年龄(3——6岁),发展危机(主动对内疚),重要事件(独立),危机描述(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如发展不顺利,则表现出退缩行为或过于主动,引起内疚感)。第四个阶段:年龄(6——12岁),发展危机(勤奋对自卑),重要事件(入学),危机描述(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世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第五个阶段:年龄(12——18岁),发展危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重要事件(同伴关系),危机描述(青少年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了同一性,方向明确;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第六个阶段:年龄(成年初期),发展危机(亲密对孤独),重要事件(爱情关系),危机描述(成年初期逐渐感到和他人相处具有亲密感;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容易被社会疏离而感到孤独寂寞)。第七个阶段:年龄(成年中期),发展危机(繁殖对停滞),重要事件(养育子女/指导者),危机描述(成年中期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人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如果发展不顺利,则不关心他人,生活容易失去意义)。第八个阶段:年龄(成年晚期),发展危机(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重要事件(反省和接受生活),危机描述(成年晚期自我接受感和满足感达到顶点,安享晚年;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固着于陈年往事,虚度时光)。

心理学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是什么,每个阶段所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1.勤奋期,7岁到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现能力的发展.2,儿童早期,2岁到4岁,获得满足感,克服羞愧感和疑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3,婴儿期,出生到2岁,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4,青年期,12到18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5,学前期,又称游戏期,4岁到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6,成年晚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到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早期,18到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埃里克森8个发展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出现了基本的心理需求,有着简单的心理活动渴望着认识这个世界,又要避免这个世界对他的伤害。他在寻求依靠,靠自己能够用手抓、咬感受到的实物。它信任能给他生的希望的人,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处理的就是生与死的冲突,感知运动仅仅只是一个手段。

出现了想要的心理特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在这一时期孩子生理自我开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说出“我”这个字的时候,他开始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强的独立倾向,自立的意思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独立去做!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这一时期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充满着自我中心。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区分开,自主与主动的区别,自主是能够自己独立的想做,想做什么他们还不清楚,主动这个阶段他们才会有明显的一个区分,明确自己的目的。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

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这个阶段孩子通过从他人,父母、老师、同伴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目标。出现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各种生理功能不断成熟,肌肉、骨骼、注意力、记忆等成熟的肌肉驱动着孩子在6岁之前实现他想要实现的目标,但缺乏实现的条件。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应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和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会有一种勤奋的感觉,这将给他们独立生活的信心,并在未来的工作任务。相反,会有低自尊。

他们急于显示自己的能力,来探索他们生活的世界,离开父母的怀抱,真正呼吸自由的空气,勤奋来证明他们的父母,他们能做的,如果他们的父母给负面评价,他们会觉得他们没有头发完成任何事情,因此较低的自尊。

他们的行为是有区别的,他们能够意识到要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必须自己去做,我也想做一些心理特征。

5、青少年(12~18):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面临着物理发展的内部革命,面对成年人在他们面前的任务,现在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和自己的感情相比,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和早期训练的技能和在今天的与问题相关的专业标准。

他们只知道自己可以做很多行为,影响这个世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觉得自己越来越自卑,因为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复杂,他们无法适应这个他们在童年时认为是纯洁的世界。在这个时候,社会的需求和自我的需求开始相互矛盾,就会出现角色的混乱。

形成正确的社会自我,在矛盾中成长是当务之急。自我认同带来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将忠诚定义为尽管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但仍能坚持自己已确定的身份的能力。我想做……心理特点。

6、成年初期(18-25岁):亲密和孤独之间的冲突

只有具有强烈自我认同感的年轻人才愿意冒险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就是将自己的身份与他人的身份融合在一起。有自我牺牲或失去,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爱情中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从而获得一种亲密感,否则你会感到孤独。

此时他正在寻找某个人,或者某个人,来做他想和他做的事,因为他的生理需要也是他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在亲密关系中产生改变世界的能量。找个人一起做吧。

7、成年(25~65岁):生殖冲突与自我关注

在这个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还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优质的关心和创造力。生育的意义有两层含义:生育和生育。一个人即使没有孩子,也可以有生育的意识,只要他能照顾孩子,教育和引导孩子。

相反,一个没有生育意识的人,个性贫乏、停滞不前,只顾自己。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孩子)的需要和利益。我能做的,我都能做好。

8、成熟(65岁以上):自我调整和绝望冲突的时期

老年人可能会回顾过去,满怀深情地向世界告别,也可能会绝望地死去。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接受现实的感觉。一种超然的智慧。绝望是对死亡的恐惧。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就会获得一种智慧的品质,这就是埃里克森所定义的对生死的超然态度。我很好地总结了我的心理。

扩展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一旦提出八个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对核心矛盾,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就不会成为障碍后,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一个人将会出现不完整的和不一致的状态。

将敏感期理论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儿童的发展确实是连续的、周期性的。

埃里克森的理论非常有趣。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人无论出生还是年老,都会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