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这也正如他在《远景》中所描述的:“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而同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伍尔夫也曾提醒女人们,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或许表明得更具体。由此不难理解,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总而言之,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人,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人,诗意地栖居》的诗,原诗是这样的:当生命充满艰辛,/ 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 人栖居在大地上。 /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 更为明澈洁纯? /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 绝无!//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诗里“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后来经过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不断阐释和解析,“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诗意是什么?诗意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我们的心中,使我们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我们便诗意地栖居着。所谓栖居就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就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用清代学者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这类人往往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也即“生命的机械化”。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标志。生活中诗意的缺失或遮蔽,因为其普泛性,似乎更值得警惕。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我们就一定可以诗意地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我们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诗意地栖居,就是不但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而且也能够去感悟艺术的美丽。艺术世界,是人类超越了无情世界的美好意境与思想结晶。能够走进这样的世界,是上天的福泽,是谬斯的青睐。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说过:“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诗意地活着,也就是要让生活更加艺术化。人要怎样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呵!诗意从何处寻? 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双溪笔记第23天】 2019年6月28日于福建双溪古镇尼采的人生哲学
人 诗意地栖居 什么意思
“诗意的栖居”,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发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它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缕理想的光辉,一汪人类渴求的泉水,生命自由而逍遥的歌唱……让我们携手走进荷尔德林所神往的《远景》踏青吧:“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这美好的景象,这高山流水一样的情愫,这来自天上的神秘力量,震撼着二十一世纪贫乏的心灵.但它不独属于荷尔德林,也不为海德格尔私藏于锦囊.
诗意的栖居
诗意栖居是一种高端的游居方式,类似与国外的诗意湖区,是各种文化高度密集的游居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有广泛的需求,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人是地球的匆匆过客,也是自身美好生活的建造者。当文明发展到一定时候,什么才是人生存的恰当方式?德国存在主义大师、存在哲学代表海德格尔提供了“诗意地栖居”的解释视角,从哲学和精神维度对人类美好生活进行阐释。
“诗意地栖居”,出自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的一首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事实上,诗人荷尔德林“是无能应付生活的人”,但他敏锐意识到,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正在形成巨大挤压。
他在《面包和酒》中发问:“在这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海德格尔则把荷尔德林这个实然性的表达,变为了应然性的生存哲学命题。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认为在“上帝缺席”“诸神消退”的时代,哲学贫困,人欲横流,技术理性至上,人文精神败落。凡勃伦曾描述的“富足”生活和“炫耀性消费”撩拨着人的虚荣和追求。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
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技术统治之对象事物愈来愈快、愈来愈无所顾忌、愈来愈完满地推行于全球,取代了昔日可见的世事所约定俗成的一切。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出自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的一句话。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我想起了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让他的精神变的澄澈而明亮!让他在这个世界的栖居有了诗意!
《在柔媚的湛蓝中》作者—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是以她为模型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致德国人》等。
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哲学家海德格尔专门开了一个学期的荷尔德林研讨课,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以荷尔德林为主题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就是《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荷尔德林的诗
荷尔德林的诗如下:
1、人,诗意地栖居。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2、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3、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在柔媚的湛蓝中在柔媚的湛蓝中,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4、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谁在钟底缘阶而下,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5、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
6、纯真毕竟也是美。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
7、上苍,始终至善至美,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人或可仿效。
8、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9、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那满缀星辰的夜影,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洁纯?
10、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同样造物主的世界不曾阻挡雷霆的步伐。
11、花是美的,因为花在阳光下绽放。我们的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12、灵魂,我相信,必当葆有纯真,否则,就会抵达权力之巅,在鹰翼之上,膺受赞美的歌咏与众鸟的和鸣。
13、哦美丽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宛若穿过银河的神的目光。
14、我如此熟谙你,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在我的外表一个勃然的生命在我四周遍开万物,因为我不曾不恰当地将之与墓地上的孤鸟相提并论。
15、只缘我有一颗跳动的心,微笑依然是我在忧伤着世人。
充满劳绩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谁的诗
“充满劳绩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散文。出自《人,诗意地栖居》:“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语:JohannChristianFriedrich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出自哪里啊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话出自荷尔德林,但是使得这句话闻名的是海德格尔。从照片上看,他具有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刚毅和冷竣;不仅如此,他还保存了日耳曼人的哲学传统,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海德格尔借这句话,指出了人的状况,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归属。“人充满劳绩”,记叙了人的状况。勿庸置疑的,每个人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困境。“劳绩”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人必然是充满劳绩地生存。这不仅是人的物质生产下的劳绩,同时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困境。特别是对于现代人而言,他们不仅在身体上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权,他们为了生存而把这种归属权让渡给了老板。同时,他们同样要承受无尽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整个社会对于每个人的预设。这个社会的舆论认为,“你”必须成功,否则,你将被甩出高速运转的社会。另外,媒体的高度发达剥夺了人享受自身思想的机会。媒体无孔不入地占领我们的领地,他代替我们获得,他代替我们分析,他代替我们得出结论。那么,在现代性的社会中,人的价值在哪里呢?人除了异化为工具之外,还是什么呢?“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想说的是,生活本生就是充满诗意的,“诗意”是生活的最好解释。诗在本质上与生活最为贴近。卢贡内斯认为,所有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充满隐喻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记得这种内在的隐喻的关系,我们只需知道,文字的本身的隐喻。比如“风格”(style)这个词,本生有“笔”的意思,“朴素”(plain)这个词,有平坦(flat)的意思。博而赫斯认为,文字不是由抽象的思考产生了,而是经由具体的事物而生的,而“具体”在这里和“诗意”是一个意思。比如,“恐怖”(dreary)这个词,其中有“血腥”(bloodstained)的意思,高兴(glad)有“精练优雅”(polished)的意思,而“威胁”的意思是“一群威胁的群众”(a threatening crowd)。同样,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别的例子来。如会意字中“上”( ),“下”( ),“出”( ),“各”( )。我们现在对这些词的使用大部分是他们的引申义,转借义。这些引伸义和他们本义之间就是“隐喻”的关系。形声字中,表形的部分也存在大量的引申。比如“殊”、“殇”、“残”等字,从“歹”得义,“歹”既“ ”,原义是残骨,这里就是借“残骨”喻死亡了。又如“齿”( ),我们知道,“齿”除了表示牙齿的意思外,还有表示年龄的意思。所以“龄”字用“齿”为表义的部分。我们现在的的部首,大多是这样的。如“瑜”“瑾”“珏”都有“美玉”的意思(从“玉”),“堂”“墉”“垣”“壁”都是建筑中的一部分(从“土”)。汉字中的这种隐喻有力地证明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我们进而讨论语言。先来看一些idioms。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 hill”(小题大做),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a snap(易如反掌)。无论英文还是中文,其字面意思和所要指称的意思是完全不同,这些idioms充满了隐喻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idioms的引用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种隐喻之中,虽然我们并不自知。还有一个idioms,“plastic people”,自然,这句话不是讲“塑料人”的,而是讲那些比较功利主义的人。在美国,纽约人通常说Los Angeles的人有点plastic。比如,在party上,一个女孩可能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开什么车来的?一个人开的车可以透露出他的阶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那个女孩知道是不是还有和你继续交谈下去的必要。就好像在上海,如果有人问你,你从什么地方来。一般是在打探你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从南方来的,包括温州昆山等地,是比较有钱的人;从安徽河南四川来的,以打工居多。从北方来的人一般不会是打工的,但也很少是老板。车子、籍贯和人的社会状况之间也是隐喻的关系。在《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数目项王”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呢?是示意项羽做出杀刘邦的决断。“玦”有决断的意思。如果大臣被放逐在外,如果皇上赐以“玦”,那么这个大臣已经不能回到京城了,因为皇上示意其“自绝”,如果皇上赐以“环”,那么就是叫这个大臣返回来(还)。另外,我们都知道,鱼表示丰收(余),鹿表示喜庆欢娱(禄),折柳表示惜别(留),桃是长寿,松是坚贞等等。如果不明白这些物象其中的隐喻的含义,大量古代诗词文章就不能理解了。回到idioms上,这些idioms主要出现在口语和散文诗歌当中。在商务英语,科技英语中是禁止使用idioms的。商务英语,科技英文和哲学论著一样,需要严密和确定性,而含义丰富的idioms被逐出这些文本,就像诗人被逐出柏拉图学院一样。只有文学才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当得起这些idioms的含义。而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呈现”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是“诗意”,是那些无穷无尽的“隐喻”。“栖居”。有的翻译成“安居”。我更喜欢“栖居”。在我们言说“栖居”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又说了一个隐喻。因为“栖”这个字让人想起“栖息”,本来是形容鸟兽的。我认为,这个词并不是降低了人的层次,而是指出了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一种自然的属性。在这个属性上,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生活在大地之上。“栖居”这个词和“劳绩”形成了对比。他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诗意”引导我们去获得的。最后,“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这个词打消了我们的某种误会。既是“诗意”不是虚无飘渺地漂浮在现实的上空的,而是存在于这块大地之上的。“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栖居。”正如我们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隐喻”,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存在于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中的。我们的生活是充满了“诗意”的
人,诗意地栖居的美文赏析
德国诗人荷尔格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其原诗是:“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能够让世人所知,真得感谢海德格尔。由于他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诗化解析,加之海德格尔在世界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使荷尔德林这个原创者被忽视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就得去解读诗意的内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诗思、诗情,或者指诗的内容和意境,而诗的意境就是能给人以美感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在西方的国度,诗意不仅具有中国所包含的韵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对诗人来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她是万乐之源,因此又是‘极乐’”。诗意地栖居,在我朴素的内心里,以为就是要惬意地栖居在伊甸园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环境里。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时代,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栖居,当然也不是仅指的居住,你再迁延一下吧,其实它的内涵就是生活。欣赏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淼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你就会发现,河山大好,美景无边。如果可以,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你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你便是郦道元,你便是徐霞客。登上泰山,整个世界就在你的脚下,留连西湖,瑶池仙境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想念苏小小,可以眷顾白素贞,可以重温《满江红》。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就是诗,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意啊!也许你工作太紧张,不能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但你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楼上,远望群山迤逦,斜晖脉脉。或者你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你再为心情放一天假,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你还可以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一片,两片,三片……这也是一种诗意,诗意是什么?即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的心中,你诗意地栖居着。诗意地栖居,就是还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美丽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纯童话,是小我世界的高贵性灵。它是慈母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春天里紫燕的细语,是夏日里浅浅的清潭,是秋风里怒放的菊韵,是冬雪中第一支梅开。世界上任何强力都无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阳刚,也最婉约。曾记得汶川大地震有这样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被救援人员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救援人员发现她死亡的姿式特别奇怪,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位母亲身下面还有一位活着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的庇护,孩子安然无恙,毫发无伤,抱出来时,她还恬静的睡着。人们在检查物品时,发现孩子襁褓中有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写着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你一定记住,我爱你”,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号。此时,当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什么也不说,你也知道什么是人情了,你如果因此而感动,你的心便有了诗意,你的情感层次便是丰富的。我知道,这一天有人给我打过电话,虽然我当时无法接到,但这种关心,依然让我感动,依然让我感激,这就是人情啊,人情!在感受浓浓亲情之外,还必须能够珍惜和体悟真挚爱情和友情。只有能够珍惜与珍视情感的人,诗意才从心灵深处汩汩地漫溢出来。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只要你感动于他们的对爱情的坚贞,为主人际遇感叹唏嘘,你的心就诗意着了。能理解牛郎之于织女,柳梦梅之于杜丽娘,阿诗玛之于阿黑哥。能听懂《华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悯《雨霖铃》的无语凝咽,能体悟汪伦送李白,王维送元二,王勃送杜少府的深厚情谊,并融入了你的肺腑,进而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时你的内心一定是空明澄澈的。在这样美与善的境界里,你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诗意而深沉啊。其实,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情感,就是博爱。它是人类至善至美的灵魂,如果能理解它,并从心底里去感受到它的崇高,那么自己也就进入了宗教无我的境界。这样的内心世界,难道还没有诗意吗。我们理解史怀泽吗?我们理解特蕾莎修女吗?史怀泽这位德国籍思想家、管风琴家、哲学家、医学家、慈善家,他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博爱,可真算得上典范了。他也象德蕾莎修女几十年无私帮助印度加尔各达的贫民一样,在传染病肆虐、种族争斗,条件十分恶劣的非洲行医治病,这一去就是五十年。如果没有一种无上的博爱与悲悯情怀,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谁又能够坚持得住啊!读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事,内心里肯定有一种拯救世界、造福人类的冲动与激情,这种冲动就叫“懂得”。除了对这样的人感动之外,如果你能在人生途中,对陌生的微笑一个积极的回应,对友情帮助一个真诚的感谢,对儿童的天真烂漫一个欣赏……这样的情怀,亦是诗意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