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从马德里回到国内
7月份,一个月的马德里美术学院进修很快就结束了。在临近尾声的那几天,一种惆怅油然而生,马德里一个日不落帝国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虽然7月的这里炎热到40多度,但它让人很舒服,晚上和白天温差还是挺大的。回来的十多天里,我脑中总会想着我住的宿舍,宿舍在大学城里,被绿植环绕,一个个拱形立柱支撑起一个回廊,古朴而简约,大厅一尊雕像摆放在中间,时时散发着艺术气息,瞬间回到了学生时代。宿舍不大但很干净,而且设施齐全,拉开窗户就能望见整个回型公寓。让我期待的是每日的三餐,食堂的饭菜虽然很清淡,但是西班牙的特色也能尝到,我最喜欢海鲜饭了,可惜在那里总共吃了5回。公寓内走廊总散发着一股淡淡香味,让我闻起来很舒服,我喜欢这里的安静和放松,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地盘。 最让我留恋的就是马德里美术学院了,校舍没有那么壮观,可里面每一件陈设都能讲述一段故事,我喜欢这里的老师,乃至图书管理员,他们非常热心和耐心,都是勤勤恳恳的为学生服务,让我感觉到了真诚与善良。图书管理员老师,爷爷,雕塑系主任,素描老师,院长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工作对于艺术的严谨和踏实。 让我更难忘的就是洛佩兹老先生了,他真的就像我的一位爷爷那样诚恳,那样和蔼,他的点评与指导我一生难忘,他的敬业和质朴更让我们尊敬,我们甚至都希望他永远都健康。 在这里有收获收获的是所学到的知识,热情洋溢的人,还有新的西班牙华人朋友,有太多欢乐留在这里,但同时也有遗憾,可这遗憾却是中国的老师所造成的,以前在国内一直敬仰中央美术学校,但经过这次,我却觉得央美比起马德里的美院不论是从修养还是教学体系那差太多了,国人太注重利益,央美老师不管我们这些学生的利益,阻拦洛佩兹先生点评画作和签名,只为了那几分钟的拍照和所谓的老师们的交流,并且将洛佩兹亲自给我起的底稿收回当作央美的教具,让我们这些远渡重洋,交着昂贵的学费的学生心理怎么想?我不能说什么,也说不了什么,只是让我觉得如果让洛佩兹或者马德里的老师知道的话,他们会怎么想?这就是中国老师的师德! 人生就是在得与失中度过的,没有太完美的事情,我喜欢一个同洛佩兹同期的艺术家的诗句——作为艺术家不能太算计,春天积蓄汁液,夏天总会到来!
老头的书到了——致我最喜欢的画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完)
前文提要:我买的有关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的书到了,首先回忆了他的绘画理念,与历史上众多画家进行对比,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他绘画风格的转变。 前文链接如下: 老头的书到了——致我最喜欢的画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一) - 塞尚,毕加索,马蒂斯,达利……,年轻的他仿佛在寻找一种合成方法,这些大师的痕迹都出现在他的画里,事实证明大统一在西方是不能成立的,我们除了感觉复杂,以及一套正在探索的富有天才性的油画技法语言,好像就不能够挖掘出更深入的东西了。 真正的变革仅仅花费了他两年,这是令人非常吃惊的,我们常常谈论到天才,或许这就是天才。他在1955年获得了西班牙造型艺术竞赛的赴意大利考察奖学金,接触到了文艺复兴的艺术,这或许给了他更多的思考和改变。这两幅人像画代表着这种转变,笔触变得更细腻,但对象整体却变得沉静了,完整了。再也见不到两年前那种疯狂、复杂的构图仿佛想要把画面填满到没有一点空下来的地方。人物细微的表情,以及存在于他们本身的痕迹,全部都正在被讲述,以及背景中那些微小而难以被常人所捕捉的细节。是的,现实并不完美,在绘画中做到完美,那就太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甚至说为了展示出尸体的青色而沾沾自喜,实质上没有太多意思,欺骗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算是道德行为吗? Enrique Gran:”我的意思是,菲狄亚斯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宗教艺术家……但你没注意到那儿。所有你见到的都是欢乐,以及全盛时期的人类。然后他们强壮,到处都是肌肉,但是……他们太……” Antonio López García:“ 好像他们否定生命。” Enrique Gran:” 是的,确实如此。” 我喜欢在谈论事物的时候谈论技术,谈论能够被获取的东西,我讨厌有人一上来就大谈情感,这是非常愚昧的作法,每个人都可以表达他自己所能获取到的情感。 好像你观看一部电影,你大可以说出自己感觉到了什么,又或者说你看一座建筑,你能注意到它的形体很美,再或者是又看一篇文章,写得好,作者表达XXX的情感。我不是说这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些东西都没有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你所观看的这些东西,它实现的途径是什么?它构造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抛去这些主观的感受,你究竟又看到了什么?去观察摄像机的运动,去观察情节组合的方法,去观察细部的构造以及组合成整体的方法,内在的逻辑,去观察语句,词语,去观察段落的组合。 很多人一上来就说:“我感受到了某种情绪,这种情绪是XXX,真好!真好!” 这让我常常感觉到滑稽,有的人以为艺术是不存在理性的,有的人则仅仅满足于看为止。 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除了欺世盗名的那些人,那些善于用手法俘获大众的人。没有什么艺术是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什么艺术不存在内在的逻辑与方法。 你所看见的表面,是由很多东西构成的,仅仅去看表面,就好像中国建筑教育所培养的一些学生,看见一堵墙,就以为只有一个被混凝土或是砖头充满的长方体,看见一扇门,就觉得只有一个全是木头亦或是钢的长方体,脱离了实际的构造,而又没有那种思想去指引他们去发现,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脱离了砖头木材石材钢筋混凝土钢等等东西去高屋建瓴地搞唯心主义,这只能谈到宇宙而没法达到宇宙。 在二十岁以后,老头的方向转移到了他此后毕生探索的具象绘画上,而此时他会有一些超现实的思辨,会有在画面里加入自己主观意念的意图。他的油画技巧是直接画法,只用一种调和油(根据那个干的速度和颜色褪色来看,推测是罂粟油或是自己调配的亚麻油),用薄薄的颜料不起草稿直接肉眼观察(会有一些辅助用具:铅垂线之类)开始绘画。 下面这两幅画比较客观地表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绘画中的一些神秘性,主要是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老头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构图上处于中心地位,这个中心并不是画面的中线上的某点,而是视觉焦点的位置,这些东西稀释了画面主体的客观真实性,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味道。 这个时候对于表现的探索仍然是处于中级阶段,笔触丰富但是颜色的变化仍然没有后期那么微妙整体,风景有时候会向古典主义绘画倾斜,阴郁的色调让人想到弗里德里希,而具体的描绘则带有法国风景画家的气味。 而城市的笔触又显得不那么明确,具有试探性,这个时候还是有一些年轻时期所带来的影响,复杂但是仍然在追求纯粹性当中。观看真实物体,他们往往会带有多重性格,物体上的灰尘,划痕,还有光线照在上面所形成的体积,和其它物体所形成的对比和联系,老头仍然在探索中,不过这时候已经是大师了,他的艰难探索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到了中后期,不如就用老头自己的话来描述吧:“我不像过去那样画了,不像其它强调主观表现的艺术家那样画。因为,我越来越觉得对世界的理解很不够。现实那么复杂,存在着神秘的东西,看不见,或者一眼看不透。有时感觉到了,但又把握不住。但是,眼见的东西好歹可以捕捉,而且抓得越准,就越可能把未能明确认识地神秘的这种非物质性的真实多少表达出来。”老头还有一个非常牛逼的点在于,素描,油画,雕塑,三者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不多说了,直接看作品吧。有人把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称为照相写实主义画家,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他是一个纯粹的西班牙具象画家。 照相写实主义是美国的艺术,没有什么情感,也没有什么绘画性。
毕加索有趣却不广为人知的小故事
一天,一个画家向他兜售一张毕加索的油画。他因为与毕加索很熟识,便把画拿去让毕加索鉴定。没想到毕加索却悻悻然地说:“假的”。向他卖画的画家第二天对他说:“我敢保证,这张油画千真万确是毕加索画的。”
这位画家狐疑不定,乃拿自己收藏的毕加索亲手画的一张画给毕加索看,让他鉴定真伪。没想到毕加索又直截了当地说:“假的。”
这也太岂有此理了,他抗议说:“这张画是我亲眼看着你画的!”
毕加索耸耸肩头说:“是啊,我有时候也自己画假的。”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生平简介.
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是唐·何塞·路伊兹·伊·布拉斯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玛莉亚·毕加索·伊·洛佩兹(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个孩子。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1900到1903年,是毕加索人生的低潮。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
扩展资料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