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波黑内战哪年爆发﹖
- 波黑战争是谁和谁打
- 前南斯拉夫解体后爆发的波黑战争是怎么回事
- 1992-1995波黑战争究竟怎么回事
- 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有联系吗
- 波黑战争始末,起因,结果,过程
- 波黑战争
- 有谁知道波黑战争的情况
- 谁知道波黑战争
波黑内战哪年爆发﹖
1992年4月7日,波黑内战爆发。 前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波黑)从1992年3月份起变得不平静了。先是不同民族集团之间出现了个别的冲突,进而发生流血事件,到了4月份就已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内战。480万人陷入互相残杀和逃亡之中,死亡无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地区冲突,从此人们熟知了一个血腥的名字:波黑。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穆斯林族曾共同平静地生活在波黑。在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解体的冲击和动荡中,这三个不同政见、不同宗教信仰、历史上又有过恩恩怨怨的民族重新拿起武器,持刀相向。民族仇杀不只在不同民族集团中进行,也在家庭中发生。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一夜之间变成了战场,父子、兄弟、夫妻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空前的仇杀,写下了这块土地的历史上最沉重的一笔。请采纳!
波黑战争是谁和谁打
属于南斯拉夫联盟内战: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战争,起因是波斯尼亚独立公投要脱离南联盟。
前南斯拉夫解体后爆发的波黑战争是怎么回事
从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发生的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又一次局部地区大规模作战,波黑战争的结果,造成了波黑全部人口440万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国家的80%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450多亿美元。
波黑战争是一场民族内战,直接参战方是波黑国内三大民族,分别是占人口总数最多的穆斯林,大约占43.7%,塞尔维亚人占31.4%,克罗地亚人占17.3%。三大民族的信仰也不同,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而穆斯林族信奉伊斯兰教,历史原因信仰问题,让这三个民族无法和睦共处,即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在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共和国解体后,再次面临分崩离析,这三个民族对波黑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了严重分岐,三方无法调解,波黑战争爆发,支持波国独立的穆斯林人和克罗地亚人组成了联军,而坚决反对独立的塞尔维亚人,在前南斯拉夫共和国的支持下,拥有武器优势,也和穆克联军势均力敌。
双方在波黑战争初期开始了疯狂的争夺领地阶段,占有总人口31.4%的塞尔维亚人凭借武器优势,争夺到了整个波黑境内的70%的土地,势力大增,而人口最多的穆斯林人却只有10%的土地,双方展开了激战,而塞尔维亚人更是对穆斯林人和克罗地亚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波黑战争的暴行,让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社会深感忧虑,最后还在北约的军事干预下,塞尔维亚人才签订停战协议。
自从1992年4月爆发,一直打到1995年12月的波黑战争,死亡人数占全国总人口440万的6.8%,还有一半的人沦为了难民,无家可归,全国境内80%的基础设施损毁,波黑战争影响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更别说到现在还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民族对立。 波黑战争是一场民族内战,在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共和国解体后,波黑境内的三大民族对波黑的国家前途命运产生严重分岐,占人口总数最多的穆斯林人支持波国独立,并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克罗地亚人也是支持独立的,但他们更愿意波黑成为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占总人口31.4%的塞尔维亚人则是坚决反对独立,于是这样的背景下,波黑战争爆发了,塞尔维亚人对搞穆斯林人和克罗地亚人的联军,双方势均力敌。
波黑战争进行到中期,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进行诸多努力调停,但都没有效果,最后北约军事力量直接干预介入,才让塞尔维亚人签订停战协议。 即使现在波黑战争的影响还在继续,在战争中失踪的人口,不时被人们发现在波黑境内某个不知名的偏僻地方的某个坑内,早已变成累累白骨,而波黑战争的罪魁祸首前南斯拉夫的总统,也接受荷兰海牙国际法庭的审判。
1992-1995波黑战争究竟怎么回事
从1992年4月到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展开争斗。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导致战争爆发。1993年3月31日,欧共体和美国推动安理会通过了816号决议,授权会员国或地区组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军事手段,强制执行安理会关于在波黑建立“禁飞区”的行动计划。美国国防部发言人随即宣布,参加禁飞行动的有24架战斗机,还有法国的14架战斗机,荷兰的18架战斗机和英国的12架战斗机。1994年2月5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发生炮击平民事件,造成200余人伤亡。2月9日,北约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波黑塞族武装在10天内将重武器撤至距萨拉热窝市中心20公里以外的地区,否则将对其实施空袭。1994年2月28日,两架美国F—16战斗机在波黑西北部巴尼亚卢卡上空截击了6架塞族的“超级海鸥”式轻型攻击机,并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其中的4架。4月10日,维和部队对波黑塞族地面部队首开杀戒,出动两架战机攻击波黑塞族阵地。空袭引起了波黑塞族的强烈反应,塞族人开始对维和部队观察所及武器库发动突然袭击,不断抓捕维和部队人员和军事观察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塞族就抓扣维和部队人员达380人。他们将这批人质扣留在波黑境内十几处可能遭受北约空袭的武器库、雷达站等重要军事目标中,并向美国和北约声称,这些人员的安全“取决于美国和北约军队今后的行动”。1995年6月2日,塞族击落了一架正在禁飞区执行禁飞任务的美军F—16战斗机,飞行员奥格雷迪被美军成功营救。从8月30日起,北约对塞族阵地进行了两周的猛烈轰炸,塞族损失惨重。1995年9月14日,波黑塞族被迫正式接受联合国和北约的停火方案。据世界军火交易资料显示:波黑战场上20%的武器来自美国。美军将禁飞行动作为绝好的实验场,空袭中试验使用了属于尚处于原型阶段的“空战计划工具”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帮助北约军事指挥官选择对塞族的打击目标。这一系统与曾在海湾战争中用于产生飞行计划的一组计算机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能迅速回答前线指挥官关于军事目标位置等一些作战问题。
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有联系吗
波黑战争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预下,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波黑战争始末,起因,结果,过程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黑战争
波黑战争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谁知道波黑战争的情况
波黑战争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 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7) 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 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谁知道波黑战争
波斯尼亚战争是指从南斯拉夫联邦独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多方之间发生的武力冲突,持续时间为1992年3月至1995年之间。背景 在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亦在1992年宣告独立。 独立当时约430万人口,民族的组成为33%的塞尔维亚人,另外有17%的克罗地亚人及44%的波斯尼亚克人想要和塞尔维亚人分离。因此从同年4月开始进行了长达3年半以上的战争。两者纷争的结果造成了约20万人死亡,难民和逃难的民众约有200万人。 战争的开始 纷争的起点 以克罗地亚战争作为契机,想要寻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克人同反对独立的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嫌隙加深。在这种情况之下1992年2月29日到3月1日之间该国进行了独立公投,因为多数的塞尔维亚人抵制投票,结果投票结果有90%以上的票赞成独立。根据此次投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到4月6日并得到欧洲共同体的承认。但是对于独立表示不满的塞尔维亚人,以此事件为契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翌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议会发布塞族共和国的独立宣言。92至93年之间塞尔维亚人占优势 内战开始之后不久,因为装备的数量和品质使得塞尔维亚人占优势。因为波斯尼亚克人装备的品质较差,克罗地亚人人数较少等理由居于劣势。而且波斯尼亚克人和克罗地亚人并非一直都是紧密的同盟关系,所以塞尔维亚最初的攻势时就占领了全国六成的领土,并且包围首都萨拉热窝进行围城。克罗地亚人此时以守住赫塞哥维纳地区西部为主,波斯尼亚克族人则是仅守住包含萨拉热窝、斯雷布雷尼察、哥拉谢迪、杰巴等主要都市在内三成的范围。国际社会虽有进行对于塞尔维亚的制裁和对萨拉热窝进行人道救援行动,但是尚且无法影响大局,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92年中。 93年春,波斯尼亚克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产生嫌隙。而且因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所争夺的势力范围较少,甚至和塞尔维亚人结盟。而因为争夺莫斯塔尔(波斯尼亚赫塞哥维纳地区的南部中心都市),波斯尼亚克人和克罗地亚人产生激战。至此波斯尼亚克人的处境更为凄惨。 94至95年春 建造对塞尔维亚人势力的包围网和破绽 94年之后,因为美国施以压力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克人再度结成同盟。3月1日在华府波斯尼亚克——克罗地亚方决议组成联邦,这是美国削弱塞尔维亚方势力的第一步。4月10日到11日之间北约小规模的对塞尔维亚方实行轰炸。8月5日塞尔维亚方攻击了联合国的武器库,因此北约开始进行轰炸,入秋之后美国对波斯尼亚克——克罗地亚方也展开了的军事援助。在这样的助力下,10月下旬波斯尼亚克人在席哈奇附近转为攻势,这个攻势一度成功但是在11月初就遭到塞尔维亚方的反击而不得已只好撤退。 为了支援所以11月21日和23日北约发动第三波的空袭行动,不断的空袭之下塞尔维亚方转为用少数士兵轻装行动去监禁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作为手段。因此派遣士兵的英国和法国和想要使用轰炸的美国意见纷歧对立,北约无法正常运作陷入纠纷的情况下,美国前总统卡特总统展开媾和行动。因此从95年1月1日起停战四个月。战争的结束 95年春,四个月的停战期限一过,两方再次展开激战。塞尔维亚方发动总攻击,7月时斯雷布雷尼察和杰巴被攻陷。萨拉热窝和哥拉谢迪也展开激战。此时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方之间,克罗地亚方因和克罗地亚军合作开始占得上风。此时的战斗已经不只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扩大到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区(详见克罗地亚战争条目)。这段时间之间的6月3日为了保护联合国维和部队设立了紧急应对部队,开始展开救援被塞尔维亚方囚禁的人质。 8月28日,萨拉热窝中央市场被炮击,造成37人死亡,因为这个事件北约展开自此最大的轰炸活动,从8月30日自9月14日之间除了2日到4日之间暂时停止之外不断地攻击。因此塞尔维亚方不只在对克罗地亚方面开始败退,连对付波斯尼亚克人的反击也无法应付。至此塞尔维亚人也决定正式参与和平会谈。10月13日停战,波斯尼亚战争终于落幕。“民族净化” 1995年,波斯尼亚克人的武装团体攻击塞尔维亚人居住区的布拉图纳兹,造成塞尔维亚男女老幼多人牺牲。布拉图纳兹西南方十公里处的斯雷布雷尼查当时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指定的安全地区,但是北约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居住区的时候,塞尔维亚人为了对抗所以掳获了该地的联合国士兵。 7月6日,穆拉吉奇率领的塞尔维亚方为了报复波斯尼亚克人对塞尔维亚人的虐杀,于是开始进军斯雷布雷尼查,11日进占市中心。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剩下的波斯尼亚克女子则遭到轮奸,而且强制收容一定期间让他们不得不生出孩子,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屠杀事件。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和平会议 当地因波斯尼亚三成分割提案等提议在摸索和平的方向,但最后是因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塞尔维亚方的攻击介入战事导致停战。最后各国联合调停在1995年12月签署了岱顿协定(Dayton Agreement)。最后的决议是让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克人共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和塞尔维亚人的塞族共和国在国内并立。两国各自有着各自的主权和军队以及警察、高度的分权化。 和平方案的实行和民生方面则是经由上级代表事务所(OHR),军事方面则是由多国部队(SFOR)分别担任。因为军事方面维持得尚可,于是战后的治安大致上来说是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