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是什么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9-09 17:19:04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彼得与狼是什么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

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

《彼得与狼》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管弦乐故事,也是一部儿童音乐剧。这部作品通过音乐表现不同角色的形象,其中彼得、鸟、猫、鸭等角色都有各自的主题旋律,由不同的乐器代表。故事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生活在森林中,与一只狼发生冲突,并最终成功驱赶狼群的经历。

《彼得与狼》的音乐旋律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音乐了解不同乐器和其所代表的角色,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这部作品常被用于音乐启蒙教育,同时也受到成人观众的喜爱。

《彼得与狼》这是一部富有独创性的标题交响的作品,它的原名叫《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各种不同乐器音色,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帮助听众熟悉各种乐器的音色,听懂故事内容,理解音乐。

他还亲自写了解说词,用朗诵配合音乐的展开讲述了动人的故事: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

《彼得与狼》

      最近看到的一部交响乐动画短片—《彼得与狼》,让我印象深刻。       交响童话,就是类似于交响诗一样的音乐体裁。即用交响乐描述一个童话故事。曾经在《幻想曲Fantasia》里接触到一种音乐,那种是属于只服务于音乐本身的绝对音乐,其标题甚至都毫无意义,超越了音乐形式本身。而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和叙事、抒情和戏剧性的管弦乐曲,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创这一体裁,后来发展了它。交响童话与此性质类似。     《彼得与狼》曾荣获地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普罗科菲耶夫是苏联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很早就表现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乐观主义的精神。他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韧的意志。对于音乐的新表现方法的探索,一直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彼得与狼》是在其回国二十年的时间里创作的。他给自己提出了新要求——既要走在时代最前面,又要面向人民群众的新课题。《彼得与狼》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率先出场的是小男孩彼得,其次还有猎人、小鸟、猫、爷爷、鸭子、狼。       凛冽的寒风中,大雪纷飞,灰蒙蒙的天空,爷爷在低头修补着破旧的院子。将小屋关的死死的。彼得站在屋内,一言不发。一天早餐,彼得偷偷摸摸地和好朋友鸭子一起,掀开了院子围墙的一块铁皮。彼得探出头去,围墙外明亮的阳光洒满大地,一切显得神秘又美好。正在他沉浸在外面的世界时,一双有力的大手按在他的肩上,彼得回头,看到爷爷板着脸,轻轻推了他一把,他沉默地低头走了。       垂头丧气的彼得到了小镇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沉默地拐到了另一条路上。忽得头顶一片阴影照下来。彼得抬起头,是一个身形高大的人,手里拿着几个气球,那个人想了想,将一个蓝色的气球递给了彼得。然而拿着气球的彼得撞到了两个猎人身上。猎人愤怒的抓起了彼得的衣领,不依不饶将他赶至墙角,在一群孩子的注视下,把他扔进了垃圾桶。       画面一转,到了彼得家的院子。鸭子到了哭泣的彼得身边,很亲昵的安慰他,他们是很好的朋友。这时,一只翅膀受伤的鸟冲到了土豆篮子里。鸟因为不能飞,用气球代替翅膀,有灵性的动物,一下就吸引了彼得的注意力。彼得决定帮助它飞出去。         彼得回屋,蹑手蹑脚地走向正在睡觉的爷爷,从床头取走钥匙。还孩子气地摸了摸爷爷的白胡子,又再次小心翼翼地出门了。这里也是猫第一次出现。一人一鸭一鸟合力撞开了院门。都怪爷爷将门锁的太死了!彼得直接滑稽的扑在了地上,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住小男孩心里的喜悦。弦乐四重奏第一次出现,小提琴音色柔和,旋律轻快流畅,速度较快,节奏跳跃。刻画出小男孩彼得活泼开朗,可爱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物形象。       彼得将鸟拖着放到空中,鸟试图起飞,结果从空中直直的砸到了鸭子身上。彼得再次将它放飞,这时鸟飞到了枝头,在枝头一蹦一蹦的,音乐响起,用长笛的旋律,轻快流畅频繁,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快速演奏技巧,表现了鸟想飞起来但是在树枝上蹦跶的迫切心情和小巧灵动的身体。没多久则又砸到了鸭子身上。彼得温柔地将鸭子扶起,决定回去为鸟拿绳子。这时是弦乐四重奏和长笛的来回变换,也称之为“彼得与小鸟的对话”。彼得用绳子捆住鸟,试图将它放飞,但无济于事。他们仨到了冰面上,鸭子在和彼得玩耍。用双簧管演奏刻画鸭子的形象。脚步蹒跚还有点笨拙的感觉,中音区的旋律很缓慢低沉,也暗示了后面鸭子被狼吞掉的场景。这一段时间是他们的快乐时光。这时一个新角色登场了,那只爷爷养的猫。动画用单簧管演奏形容猫,猫是略带精明狡猾的,它的主题音乐也稍显滑稽。单簧管演奏跳音,略带跳跃性。和其虎视眈眈的在门前盯着鸟,想从后面偷袭它的动画情节呼应。突然它一个冲刺,鸟和彼得猛的回头发现,鸟一惊就飞到了树枝上。猫狠狠的摔到冰面,将湖砸出一个洞。气急败坏的爬上来。彼得和鸭子站在一起偷笑。猫还不死心,大摇大摆的走到树下盯着鸟。       爷爷醒了,用大管演奏的主题音乐表现了爷爷缓慢沉重,同时行动不便的人物形象。大管音色低沉浑厚,速度缓慢但节奏很紧凑深刻表现了爷爷老态龙钟还时刻警觉的样子。音乐越来越强烈,爷爷走到窗口一看!门开了,彼得溜了出去!立刻拿起枪,走到院外。弦乐四重奏,彼得的主题再现,依旧是表现彼得和好朋友鸭子快乐玩耍的场景。这时响起了大管和弦乐的合奏,爷爷找到了彼得,将彼得推搡着带回小屋。把门锁好,还拍了拍装钥匙的口袋,扭头进屋了。留下彼得一人站在院子里,垂头丧气。       就在彼得郁闷伤心的时候,圆号的音乐旋律响起—这是狼的主题。三只圆号的音色渲染阴森可怕的气氛,彼得察觉不对,掀开了一块小铁皮,看到山头站着一头狼,和他对视。这时,鸭也看到了狼。猫还在闲适的舔着自己的毛。狼已经绕过山的另一面,追到它身后。猫迅速的爬到树上。双簧管的旋律再次出现——彼得向鸭子招手,示意它赶紧回来。然而被狼发现了,狼更迅速的将鸭子叼住,在小男孩彼得震惊的眼神中,吃掉了它。       鸭子的死亡让彼得非常愤怒,彼得抓了绳子就往外爬。这时圆号的旋律又响起,是狼盯上了猫。弦乐四重奏第三次出现,彼得爬到了院子围墙上,抓着绳子轻轻一跃,上了树。这段动画中,圆号和长笛的旋律交替,表现的是鸟作诱饵去吸引狼,与狼斗智斗勇的场景。       彼得将绳子绕了一个圈,拴住狼尾巴,在狼冲向他的时候,把它套进了绳子里……这个时候音乐变成了定音鼓。鼓极速密集的敲打,描绘猎人从树林里走出来,向狼开枪的场景。       动画最后,彼得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在大家齐心协力地帮助下,抓到了狼。作为交响动画,《彼得与狼》中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乐。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小男孩彼得和两个猎人的枪击声等。音乐技巧成熟,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全曲既有贯穿的情节,而又不是干涩地平铺直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表达尽致的艺术魅力。同时,他也在最后升华了主题。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其实都是可以战胜的。       交响动画的出现和发展,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交响乐器及其音色。也在普通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教学体验。这是交响动画的一个积极意义。它提高了更多人学习认识交响乐器和交响乐的积极性。降低了交响乐学习的难度,比枯燥的交响乐更受欢迎,通俗易懂。这也再次印证了,音乐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作用。古典的交响音乐和现代媒体结合,也能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看完这个动画以后,我想到了老师上课讲过的一句话:音乐是全人类的财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这个小动画全片没有一个文字,但是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以及情感,通过交响音乐,完整生动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不需要文字,就向所有观众都表达清楚了这个童话故事的内涵。这甚至比语言更便捷迅速,无需翻译,也不晦涩难懂,雅俗共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也是我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深感自豪的地方。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继承发展它,交响动画是一个重要部分。学会如何听,根据不同的音色辨别不同的器乐,再通过演奏技巧感受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在我学习中掌握的新方法,在未来学习过程中也会不断运用,继续进步。

彼得与狼(普罗柯菲耶夫创作交响童话)详细资料大全

《彼得与狼》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该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彼得与狼
  • 外文名 :Peter & the Wolf
  • 制片地区 :英国/波兰/挪威
  • 导演 :苏西·泰普里顿
  • 类型 :动画/短片/音乐
  • 片长 :32 Min
简介,故事情节,乐器运用,曲目特色,

简介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该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由作者本人所构思的情节和撰写的朗诵词,具有生动活泼而又深刻的教育意义。

故事情节

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好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故事寓意深刻,表现了儿童彼得以勇敢和机智战胜了凶恶的狼。 彼得与狼

乐器运用

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划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音乐技巧成熟,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全曲既有贯穿的情节,而又不是干涩地平铺直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表达尽致的艺术魅力。当然,最可宝贵的还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音乐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片段1); 弦乐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绘了彼得的机智勇敢(片段2);鸭子的形象由双簧管模拟,生动地刻画出那蹒跚的步态(片段3);单簧管低音区的跳音演奏描绘了小猫捕捉猎物时的机警神情(片段4);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浑厚、粗犷的声音来表现,节奏和音调模拟了老人的唠叨(片段5); 狼阴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圆号来体现(片段6)。

曲目特色

为了使音乐更易于领会,富于独创性的普罗科菲耶夫别开生面地采用了交响童话的新体裁,即一边用管弦乐队演奏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一边用富于表情的朗诵词,来解说音乐内容的情节。这部交响童话中有很多角色,如彼得、小鸟、鸭子、猫、大灰狼、老爷爷及猎人等。 一开始,乐队把每一个角色分别以七种不同乐器,奏出七个具有特征的短小旋律主题: 1、表示小鸟的主题音乐 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使妈咪和宝宝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2、表示鸭子的主题音乐 与唢呐相似双簧管的音色,和鸭子的叫声很像。因此,在中音区吹出的带变化音的徐缓主题旋律,具有悲歌性,表达鸭子后来被大灰狼吞掉的悲惨命运。由于鸭子是善良可爱的,所以吹奏出的鸭子主题音乐也是优美动听的。 3、表示猫的主题音乐 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 4、表示老爷爷的主题音乐 由于老爷爷讲话的声音低,并且说起话和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又爱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所以就用音色浑厚的大管,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使妈咪和宝宝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 5、表示大灰狼的主题音乐 大灰狼是凶残可恶的,表达它的音乐是用三只圆号吹奏出来的,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妈咪和宝宝会感觉到这是反面形象的音乐。 6、表示猎人开枪的主题音乐 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一边开枪。 7、表示彼得的主题音乐 最后,乐队以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 曲目朗诵词 接下来,每个形象的主题音乐按照朗诵词,进行了这样的音乐故事表达: 一天清晨,彼得打开大门,蹦蹦跳跳地走进屋前的大牧场,好朋友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欢叫。由于彼得忘了关门,小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看到彼得未关门高兴极了,想乘机进到牧场中的池塘里游个痛快。小鸟看见了鸭子,就飞到它旁边的草地上,鄙夷鸭子是不会飞的鸟。鸭子不甘示弱,讽刺小鸟不会游水,于是它们俩吵得不可开交,惹得说不过小鸟的鸭子嘎嘎地乱叫。 忽然,从草地里敏捷轻巧地窜出一只猫,想乘机抓住正在吵嘴的小鸟,于是偷偷地溜到小鸟身旁。彼得大声告诉小鸟:“当心!”小鸟急忙飞上树梢。鸭子也很生气,对猫发著脾气,仍然呆在池塘里。猫围着树不停地打转,正在动着坏脑筋,这时老爷爷来了。他对彼得自作主张来到牧草地很生气,要是大灰狼突然从树林里钻出来怎么办?可彼得却毫不在意,因为他不怕大灰狼,气得老爷爷将他反锁在房间里。 彼得与狼 果然不一会儿,从树林里钻出一只大灰狼,猫一眼看到赶快跳到一枝树桠上。鸭子吓得嘎嘎地叫,从池塘爬出拚命地逃啊逃。不过,它跑得再快,又怎能比上大灰狼呢?终于被抓住,并且被一口吞了下去。大灰狼继续在周围打转,用贪婪的眼睛盯着居高临下不怕它的小鸟和欺软怕硬正在吓得发抖的猫。 反锁在房间里的彼得看见了这一切,但他一点儿也不害怕。在屋里找到了一根结实的绳子,爬到了高高的石墙上。因为,在狼打转的那棵树上有一根树枝正好伸到石墙上。彼得抓住树枝,轻巧地移到树上,轻声告诉小鸟在狼的头上打转。小鸟机智而勇敢地在狼头上飞来飞去,把狼气得乱蹦乱跳地狂扑,可它拿聪明的小鸟没办法。彼得乘机做好了绳套,小心翼翼地放到树下,一下子就把狼尾巴给套住了。大灰狼发疯般地挣扎,可是越挣扎绳子就越套得紧。这时,几个猎人循着狼的足迹从树林里一边追出一边开着枪。在树上彼得赶忙告之:“不要开枪了,小鸟和我已经逮住了狼,帮忙把它送到动物园去吧!” 一支凯旋的队伍多神气!彼得走在前面,后面是押送大灰狼的猎人,老爷爷和猫走在最后,小鸟在大伙头上旋舞。它快活地叫着:“快来看我们逮住什么了!” 如果仔细听,还能听到鸭子在大灰狼肚子里发出的嘎嘎声,因为狼吞得太急,鸭子还活在大灰狼的肚子里呢。

《彼得与狼》这一曲子小鸭子和猫分别用了什么乐器

鸭子和猫分别用的乐器是双簧管和单簧管。

普罗柯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于1936年3月,是应莫斯科中央儿童剧场之邀而作,1936年5月2日在莫斯科爱乐交响团举办的儿童音乐会上首演,由普罗柯菲耶夫指挥。这部作品是采用旁白与音乐相交替的进行的方式。

创作介绍:

仅四天的时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出了交响曲《彼得和狼》。1936年5月2日的首演并不走运,用作曲家自己的话讲:“没有能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普罗科菲耶夫恐怕很难预见到《彼得和狼》如今成为儿童音乐的经典之一,带给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欢乐和启示。

200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就是来源于此,英国的动画人把这个经典故事搬到了现代,并赋予了其全新的结尾。

谁知道《彼得与狼》是怎样一个故事有什么寓意

短片以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的一部同名交响童话为故事蓝本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彼得与一只来犯的灰狼斗智斗勇的故事。片中角色仅仅只有几个,却制造出了生动、紧张、曲折的情节气氛,并富含哲理。尤其是结尾小男孩放走灰狼一处,更让人深思。小男孩彼得生活在一个阴郁残酷的自然与人际环境下,严厉的祖父、凶残的士兵、滑稽的鹅、诙谐的乌鸦、饥饿的灰狼和寒风凛冽的严冬,这些元素互相充满灵活的互动关系--一个角色间可以为友为敌、充满张力的奇境世界。原著本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用来为共产主义文艺与教育战线服务的(写于1936年),但在这里,导演似乎为之增加了更强的社会性色彩,尤其是小男孩彼得被压抑的天然个性、对士兵与狼两重敌对关系的最终选择,都表达出了本片制作者并非单纯童话的题旨与诉求。

《彼得与狼》乐器代表角色是什么

1、小鸟

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使妈咪和宝宝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2、鸭子

与唢呐相似双簧管的音色,和鸭子的叫声很像。因此,在中音区吹出的带变化音的徐缓主题旋律,具有悲歌性,表达鸭子后来被大灰狼吞掉的悲惨命运。由于鸭子是善良可爱的,所以吹奏出的鸭子主题音乐也是优美动听的。

3、猫

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

4、老爷爷

由于老爷爷讲话的声音低,并且说起话和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又爱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所以就用音色浑厚的大管,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使妈咪和宝宝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

5、大灰狼

大灰狼是凶残可恶的,表达它的音乐是用三只圆号吹奏出来的,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妈咪和宝宝会感觉到这是反面形象的音乐。

6、猎人

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一边开枪。

7、彼得

最后,乐队以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

《彼得与狼》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该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由作者本人所构思的情节和撰写的朗诵词,具有生动活泼而又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交响通话《彼得与狼》中,指挥将长笛安排在乐团中什么位置

将长笛安排在了乐团高音区的位置。

相关介绍:

《彼得与狼》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

扩展资料

《彼得与狼》的作者是前苏联的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这是他创作晚期的作品。

这个时期,他力求音乐语言大众化,创作上出现崭新的面貌。同年5月上演获得一致好评。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童话故事。

 整个乐曲为自由发展的奏响曲式,呈示部有多个主题,但彼得的主题占突出位置,是全曲的主导旋律。展开部从狼的出现开始,并加入两个新的插部或主题­­—描写狼出现的部分和猎人的音乐,再现部从描写胜利队伍中的彼得音乐主题由圆号奏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