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尔托布莱希特

贝尔托布莱希特(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简介)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9-12 07:43:35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简介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简介

布莱希特,原名贝尔托·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在1956年8月14日逝于柏林,他的戏剧作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布莱希特对戏剧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和重构,对德国的戏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莱希特 照片

布莱希特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从6岁开始接受人文科学的教育启蒙,对艺术文学有浓厚的兴趣。16年就开始给地方报纸投稿,并写了人生中第一个剧本《圣经》。1917年开始,布莱希特进入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立克大学读医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征召入伍当卫生兵,但是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而布莱希特在那时已经对战争有了批判态度。

1922年布莱希特凭借《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那时他才24岁, 并有婚姻家庭,妻子是一名歌剧演唱家,1924年搬到柏林,在1933年德国发生国会纵火案后,携全家人逃到苏黎世布莱希特简介,从此开始流亡生涯,直到15年后,在流亡期间,足迹起遍了欧洲的各个角落,也见识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这为布莱希特的戏剧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布莱希特对戏剧的追求不仅仅执着于艺术的高地,还夹杂着讽古喻今的政治态度,这也是让布莱希特开始15年流亡生涯的本质原因,但是对政治的态度并没有损害布莱希特的艺术成就。

布莱希特作品有什么特点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生于1898年2月10日,卒于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戏剧作品主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伽利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等,他还留下许多关于戏剧理论的著作《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等。

布莱希特 作品剧照

布莱希特作品特点布莱希特简介,带有很鲜明的个人色彩,布莱希特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就是布氏学派,也称为“间离方法”“陌生化方法”,这种戏剧表演方式同以往欧洲从古希腊就开始流行的“模仿学派”有着根本区别,“间离方法”“陌生化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通过作者再加工的表现形式,把平常的事件以非平常的状态表现出来,造成表演外在和观众产生陌生感,而引起观众的反思,这是一种与当时戏剧表现形式背道而驰的理论,尽管在当时有些超前,但是布莱希特作品特点呈现出来的个人思想,能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找到依据,就是人们对周围熟悉的事件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了解,通过”陌生化“的处理,让熟识的周围事件有了新的表现,这就是布莱希特创新戏剧表演形式的意义。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创新为现代世界戏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像古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影响了欧洲古典戏剧的发展,而布莱希特的“间离方法”戏剧理论,则照亮了现代戏剧发展的新发向。

布莱希特的作品有哪些

布莱希特,原名贝尔托·布莱希特,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生于1898年2月10日,卒于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作品,主要分为戏剧理论著作《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和戏剧剧本《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

布莱希特 照片

布莱希特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父亲是一个造纸厂的厂长,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能接受到人文学科的启蒙教育,为他以后从事戏剧研究打下了基础。在16岁时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剧剧本《圣经》,从青年时期就对国家政治,战争机器有了自己的认识。

布莱希特作品很多,基本上都作为教科书样的存在而流传后世,著名的戏剧作品有《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圆头党和尖头党》、还有改编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等。而戏剧理论著作则有《论实验戏剧》、《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表演艺术新技巧》、《买黄铜》等。

布莱希特还是一个中国通,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他在流亡莫斯科时还看过当时梅兰芳在俄的表演,还和中国作家老舍相谈甚欢,布莱希特到晚年时,身上有一股中国知识分子惯有的谦和和恭顺气质,这在西方的知识分子身中是很少见的。

贝尔托·布莱希特的主要成就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热衷于戏剧形式的实验,他研究各种形式和时代的戏剧,不仅包括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甚至还包括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地方戏剧。他有一种杰出的能力,能把这些表面上不相通的戏剧元素结合,转变成自己的作品。在创作成熟期,布莱希特更是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是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的经验,以至于诞生了像《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这样取材中国、影响深远的经典力作。其中《高加索灰阑记》直接套用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故事模式。在我们讨论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特别是现代戏剧创作理论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个名字总会不时被提起。正如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影响了整个西方古典戏剧理念一样,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亦译“间离化”、“间离效”、“陌生化效果”等)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影响了现代戏剧的发展进程。在法西斯政权下神秘主义,信仰主义泛滥之时,布莱希特深刻批判了沉溺于反理性主义中的戏剧,试图用理性来挽救戏剧的堕落,在理性主义的大旗下改造戏剧的创作与表演,建立了一种非亚里士多德的独特的戏剧美学体系,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他的理性戏剧理论。 尽管布莱希特对纳粹时代盛行的享乐主义深恶痛绝,但他从不排斥戏剧的娱乐功能,相反他认为“使人获得娱乐,从来就是戏剧的使命”⑴。他也并不承认娱乐有高低强弱之分,认为艺术在完成他的娱乐使命时,是不分等级的“纵然有人谈论高级的和低级的娱乐方式,社会在艺术中看见一副冷酷的面孔,因为当他使人们获得娱乐的时候,他希望作高级的和低级的运动,而不受到干扰。”⑵ 但面对着剧场里那些使人迷醉,使人精神恍惚的低劣作品时,布莱希特觉得有必要对娱乐做出一番界定,因为他发现那些并不属于他的“娱乐”范畴中的东西,或者说是错误的娱乐观念,正占领着真正娱乐的位置,并将戏剧拖向毁灭的边缘。于是布莱希特将娱乐的历史发展理论放在我们面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的共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建立在这些共同方式上并作为这些共同生活的反映,娱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应有所不同。尽管,人们仍能从剧院中所上演的旧戏剧的那些事件中获得娱乐,但那只是因为我们的共同生活方式还十分相似,而人们在现代从戏剧这门艺术中获得的娱乐比古人少的多,那是由于还没有找到反映现实人们共同生活的、自己的时代应有的娱乐。布莱希特认为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决定人们共同生活的主要因素是科学。科学不断地以创新成果改造世界,但其精神并未真正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因为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从中作梗,使科学精神被阻挡在对人于人这间的关系的研究之外,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这一研究得到科学精神的支持,他们剥削他人,破坏世界的本质将会被彻底揭露出来。布莱希特认为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精神和人类社会关系研究之中搭建了桥梁,使得无产阶级开始看到科学精神渐渐走近的身影。作为服务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生产劳动,戏剧的作用是使人们受到科学精神到来时的愉快,以及让“我们当中最热情,最有智慧和最活跃的人,从日常和实际的事件中获得的感受,见解和冲动可以供人‘享受’”。这些愉快和享受,布莱希特认为正式适合于那些“科学时代的孩子们”⑶的娱乐。 布莱希特希望戏剧发挥它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是充满理性的,是合乎时代特征的,但剧场中飘出来的嘈杂之声,却让他忧心忡忡。布莱希特这样写道: 让我们走进这样一座剧院,观察一下它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只要我们向四周一望,就会发现处于一种奇怪状态中的,颇为无动于衷的形象:观众似乎处在一种强烈紧张状态中,所有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虽极度疲惫,亦毫不松弛。他们互相之间几乎毫无交往,向一群睡眠的人相聚在一起,而且是些心神不安的做梦的人,像民间对作恶梦的人说的那样,因为他们仰卧者。当然他们睁着眼睛,他们在瞪着,却并没有看见,他们在听着,却并没有听见。他们呆呆地望着舞台上,从中世纪——女巫和教士的时代——以来,一直就是这样一副神情。看和听都是活动,并且是娱乐活动,但这些人似乎脱离了一切活动,象中了邪一般。⑷ 他已经意识到这种戏剧有能力把我们充满希望的,被我们称作科学时代的孩子的朋友们,变成一群畏缩,虔诚的“着魔”的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那些拥有金钱和施发名誉权力的资产阶级不敢八人类关系领域中的科学精神引入戏剧,害怕无产者会从中看到他们罪恶的事业。 可是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巨大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真正的主义,只有他们才能反映人类的共同生活。因此也只有他们的“娱乐”才是真正的适合于新的时代的娱乐,娱乐的精神也必须与这些“科学时代的孩子们”所具有的,所需要的精神相契合。这种精神便是“理性的科学精神”。而戏剧也应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成为以科学精神解析社会中人类之间关系的舞台。使观众(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观众)从戏剧中所包含的批判立场中获得愉悦。因为这种批判立场是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和乐于见到的。 为了使科学精神能真正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作品都有哪些

主要作品:布莱希特的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编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人物简介:贝尔托·布莱希特(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