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利尔的幽灵赏析

特利尔的幽灵赏析(特利尔的幽灵 形 神有哪些)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9-28 22:52:50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特利尔的幽灵 形 神有哪些

特利尔的幽灵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为着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逻辑关系,现将全文的段落层次描述如下。 第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第一层释篇名,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第二层介绍故居,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第三层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影响,是顺承第二层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层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又是顺承第三层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层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 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 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总之,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问题探究 一、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二、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三、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语言品味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只要是深思熟虑过的语句,读起来都意味深远,如开篇写“幽灵”的几句,显出严密、细致、深刻的特点;而篇末一段全是议论,富有哲理,这样的语句最能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有时有了一个精妙的思想或一种特殊的感受,灵机一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 有时作者表情达意有所节制,以形象的描写替代思想的阐发,感觉、情结隐然现于其中,如文中有两处写夕阳照进故居的情景:“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两处的下文都没有继之以景物意义的阐发,笔墨转述他事。可是这样的情景描写正蕴含作者的一种敬仰、神圣的情感。 有关资料

名家散文精选

1、《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春》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4、《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是巴金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

5、《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特利尔的幽灵的作者

梁衡,山西人,生于霍州,长于太原。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我要所有关于优美散文,故事的赏析评价的实例,或是写文章赏析评价的结构,固定格式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令人苦笑不已的笑话:有一对父子,到集市上买了一头毛驴。回来的路上,父亲心疼儿子脚力嫩,就让儿子骑上了驴。有人看见后说:这小子真不懂事,年纪轻轻的自己骑驴,让他爹地下走。儿子听说后赶紧下来把父亲让上驴背,又有人看见后说:这个当爹的太不象话,自己骑驴让孩子步行。父子俩只好都地下走,有人看到后讥笑:这爷俩傻蛋一对,闲着牲口自己费力走。父亲一急,自己骑上驴又把儿子拉上去揽着一块往回走。不料一个人鄙夷地喊,这父子俩太不是东西了,一点也不知道心疼自家的牲口,下辈子真该让你们转生成驴!弄得这爷儿俩无所适从,气恼至极。干脆把驴腿四马攒蹄一捆,找根棍子抬着驴回家了……这回可好,再碰见的人都用惊诧的目光看,还个个撇着嘴说:这户人家肯定祖祖辈辈魂不全,要不然就是遗传性的神经病! “大风刮倒梧桐树,自有他人论短长”。对任何事态,都不乏评头论足者。且人云亦云,各说其理。正所谓“一人难称百人心”。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见,该怎么做就自管去做。自己耳朵根子千万可别太软了,稍微一软,就不知道到底该迈哪条腿了。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有删节) 耿 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神的愉悦。 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的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阅读。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案例赏析 阅读一篇文章,就像认识一位朋友,要通过数次交流、多方接触,才可能逐渐透过外表,听懂他内心的声音,读出他潜在的光华——如果他有的话。然后再决定是与他相交相知,还是点头而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读文章又比交朋友要简单。因为人是善变的,这一刻说的想的,下一刻可能就变了。而文章一旦创作出来,发表之后,就是相对固定的,不再是完全属于作者的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眼光,阐述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切从“头”开始,读文章当然也要从题目开始。《读莫扎特与忆乡村》已经很明确地点出了所写的主体内容:和阅读莫扎特的音乐有关,和回忆养育自己的乡村有关。 初读文章,有几个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儿时的作者在野外麦田里极目远眺,年幼的莫扎特在郊外山坡上冥思遐想,美丽的母亲在屋后菜园里摘菜劳作,身上落满了蝴蝶。还有一些动听的声音萦绕耳旁:有蝴蝶的颤翅声,有老狼的凄哭声,有野兔的打洞声,还有母亲梳理长发的光亮的声音。 读出这些,只能说我们把散落在文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找到了,那该怎样把它们串联起来呢? 我们可以想象着让自己的思绪从眼前的文章飘散开去,一直飘到长安城内的一间小书房里,落下来,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耿翔的中年男子,叼着烟斗,眯着眼睛,坐在藤椅上,静静地聆听着音箱里传来的一首莫扎特的奏鸣曲。看他出神的样子,应该是从这天籁一般的乐声中联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吧! 也许是想到了儿时在乡村聆听过的真正的天籁吧,那麦场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柳树上高亢嘹亮的“知了”声,后园里抑扬顿挫的蛐蛐声,田埂间窸窸窣窣的虫子爬行声…… 也许正是这些声音使他从繁杂忙乱、重复琐碎的农活中抬起头来,意识到应该用心地体会这大地上的美丽。而周围的人包括他的母亲,却无暇顾及这一切,低着头一心忙着手里的活计。那日见伛偻的腰身,愈发黢黑粗糙的皮肤,都是全心全意服侍这片大地的印记。只有这样的忠诚,大地才会赐予他们活下去所必需的粮食。他们意识不到也从不敢想要离开这片养育而又束缚了自己的土地。 而他却望着远处暗暗地想,这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之外,应该有更美丽的一片天地吧。 也许正是这来自“内心的躁动”和对远方的向往,驱使他乘着“声音的翅膀”飞到了“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在人到中年的时候,他已经听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读过了各种各样的画卷,却再也听不到那天然的、原始的大地内部的声音,再也看不见小时“每天清晨”“第一眼看见的”“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的情景。 他之所以对莫扎特的曲子一见钟情,再读倾心,就是因为从中他听到了大地内心的声音,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美景。 在听曲子的时候,他经常这样想,莫扎特应该和“我”有同样的体验、同样的向往吧?他应该也曾经“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和“我”有相同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吧,要不然,这些只能永远被踩在脚底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丽的花朵,散发出这样的芳香?他对大地上声音的敏感也应该和“我”一样,他也会深深地沉浸在那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里,密林中松鼠的嬉闹声里,不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里,乡间小路上的有节奏的马蹄声里吧? 不同的是,“我”为了追求更多的“美丽”,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来到了一个花枝招展、富丽堂皇却没有“美丽”的地方。而莫扎特却对大地的内心作了“最天才的阅读”,在母亲的“护佑”下,与父亲、姐姐奔走在欧洲大地上,用音乐向世人诉说着大地容颜的美丽、灵魂的沧桑。 他也许有些后悔自己离开了母亲和故乡,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当初不选择离开,现在又怎能真正认识到母亲的伟大、麦田的美丽?又怎能做到对田园发自内心的欣赏?他决定把这些都写下来,把对母亲的怀念,对家园的向往,对莫扎特的感激,对美丽深层次的领悟,都记录在纸上。 应该从哪儿写起呢?他沉吟了半晌,想到了屋后的菜园子,母亲在那里因地制宜地种了些瓜果蔬菜。记得母亲在园子里摘菜的情景,“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当时只觉得蝴蝶飞得好看,母亲在花和蝴蝶的掩映下也很好看,而现在想来,正是母亲摘菜的情景给了我最初的美丽的震撼,也意识到,只有像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耕耘劳作,才是对大地所作的最忠诚的崇拜,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大地的内心。 母亲没有走出那片乡土,但她不是一直生活在大地的内心深处吗? 他在莫扎特天籁般的钢琴奏鸣曲中,拿起了笔,极为平静地走进了那片“美丽的乡愁”。 现在我们把刚才飘散出去的思绪拉回来,再读文章,咦,这不就是我们刚才深入作者的内心所体会到的一切吗? 要读懂作品,最好的途径就是深入作者的内心。那么怎样才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情绪,最直接、最单纯地融进别人的世界呢?请允许我引用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来阐述这一点并结束这一次的阅读: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原文阅读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 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向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 案例赏析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佳作,闪烁着多种美的光彩。从不同的角度阅读,会体验到不同的美。 体验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们可以先整体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脉络。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节简单,没有什么波澜,“不平”主要体现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上。 “我”初时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是“一伏”,情绪有些低落。但“我”毕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让“我”“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这是“一起”。“我”因体味到了这境界的好处,情绪开始回转。为了安慰两个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两个女孩很“欢喜”,和了琴声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甚至“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而“我”也尝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的“音乐的趣味”。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达到了高潮。但“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要离开了。村里的青年们和我“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感情又趋伤感。这又是“一伏”。 初读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缓缓地向前推进着。 体验内涵:水到渠成的意蕴抒发 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再对文章进行分解阅读。看文章的每个段落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包含着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蕴,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组成本文的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叙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叙述“我”同两个女孩(作者的两个女儿)到西湖山中游玩之事,这本是件乐事。可是“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从而有了“扫兴”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却意外地让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兴。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们和三家村的青年们一起和着歌唱之事,又让我感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最后,三家村的青年们送“我”上车、和“我”惜别之事,还让“我”有了依依难舍的淡淡忧伤。如此,情随事显,丝丝入扣。 2.后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读罢使人如沐春风。但作者并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开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这样的文人、画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赏,这是“独乐”,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乐趣是雅俗共赏之乐,是“与民同乐”。“独乐”“与民同乐”,孰乐?答案显而易见 。作者继而深思:胡琴这种乐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感受与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是体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的“乐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见,作品不是专为述写生活细节而写,也不是为普通的体验而感,而是有着深刻、宏大的内涵。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推及这样深重的人生与历史思考也许并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却是原文所到达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没有对世事人生的忧叹与哀伤,只有一个文学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对生活对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启示,我们的思绪也不再只停留于文章本身。“乐以教和”的道理,我们在今天不同样有着现实的需要吗? 体验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运用 三读此文,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品味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纯粹的口语,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饰,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并不妨碍其动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细品味发现,本文的语言平易朴实不假,但并不平淡无味,而是于平易中写出了神采气韵。 比如对文中人物的刻画。他写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正面带微笑客气地向茶店主人提着请求;一句“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让我们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与幽默。他写女儿们的言行:“你会拉的?你会拉的?”两个相同的问句又让我们看到了两张大睁着眼睛又惊又喜的面孔。寥寥数语,鲜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写阿庆,写裁缝司务大汉,写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这样的语言,让我们对何谓生动传神的语言有了深刻的体验。 此文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阅读,比如写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