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在当时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
- 在西方横行霸道的马其顿方阵,到底是怎样作战的
- 秦朝的秦兵方阵和欧洲的马其顿方阵,哪个实战时更厉害
- 魏武卒方阵比之罗马军团的方阵如何
- 谁知道马其诺方阵的具体情况
-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 秦朝的箭阵和马其顿方阵有何异同,两者相比谁更厉害
- 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它与罗马方阵有何优劣差距
在当时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创建于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期间,约公元前359年至前336年间。其鼎盛辉煌时期为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约公元前336年至前323年之间。中国此时处于战国时期,秦国是秦惠文王执政时期,就是芈月的老公,张仪还游走在列国之间。
这段时间的马其顿方阵,基本无敌,很难破解。事实上,马其顿方阵这段时间,的确是屡战屡胜,未尝败绩。特别是在对阵超出己方数倍的波斯大军时,亚历山大大帝亲率马其顿军团,数次以少胜多,战绩辉煌。
马其顿方阵的步兵,通常纵深为16人,每名士兵身着头盔和厚重铠甲,双手持约6米长,后端挂载配重,总重约8公斤的萨里沙长矛。左上臂固定60厘米直径的盾牌,并有系带挂在脖子上。近战武器仅是一把小短剑。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作战方式,一是稳住己方阵脚,可以有效阻止地方骑兵从正面的快速冲锋;二是马其顿方阵进攻时,可是快速整齐的小跑冲向敌军。在密集的长矛面前,敌军通常无法突破或阻挡。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战斗时,长矛所指方向无敌,但是因为无法快速改变方向,方阵侧面非常的脆弱。加上装备比较沉重,机动力非常差,这就造成方阵不适合在山地、丘陵等地形作战。
由于马其顿方阵优缺点非常明显,所以,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保证方阵的安全。
亚历山大大帝就将方阵发挥到了极致。首先,通过对方阵步兵的充分训练,保证方阵步兵协调一致,同时可以相对较快的变换阵型。其次,通过辅助兵,如掷矛手、弓箭手、轻步兵等保护方阵侧面。第三,配备大量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即可以保护方阵侧翼,也可以伺机发起冲锋,直取敌军主帅,或者配合方阵一起夹击敌军。亚历山大大帝通过这种方式,将方阵步兵攻击力发挥至最强,而弱点,降至了最低。
比如,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以4万步兵和7千骑兵,对阵波斯大流士三世的20万大军。
亚历山大远征军的阵型为,中央部署马其顿方阵,方阵两翼为骑兵,阵列的前方,均各有弓箭手和标枪兵。同时,骑兵部队的外侧靠后方,部署45度角朝向的数队方阵步兵,以防止对方骑兵侧面冲击。同时,还留有第二队机动力量,排成第二道阵列应付各类突发情况。
大流士先派战车正面冲击,大部分被亚历山大阵前的标枪兵解决,一部分冲进了方阵故意让开的缺口之中(方阵士兵训练有素是必备条件),全部被亚历山大预留在后方的部队解决。
大流士当然不傻,正面不行,全力攻击亚历山大军队右翼,被右翼早已经是45角,严阵以待的方阵步兵、辅助兵及骑兵拦截。
也就是说,亚历山大的方阵兵,此时的矛头都是对着波斯兵的,方阵与方阵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带锋半圆。
亚历山大见波斯主力从侧面进攻自己的右翼,趁机亲率右翼主力骑兵及中央主力方阵步兵直接冲击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大流士看到马其顿骑兵直扑自己,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仓皇逃跑。亚历山大大胜,波斯大军惨败。
亚历山大之后的胜利,基本上都是如此。
这时候,如果想击败亚历山大的军队,难度比较大。
如果选在山地崎岖地形战斗,除非亚历山大脑袋进水了,否则必然绕开呀。实在绕不开,方阵也是压阵的,山地攻击占优的还是轻步兵,派轻步兵、弓箭手上就是了。或者在能保持方阵队列的情况下,有序前进,很少会有破绽。
但是,亚历山大死后的马其顿方阵,的确被罗马军团打败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看到了超长长矛兵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方阵步兵,加长长矛,加重铠甲。看似战斗力应该更强吧,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必要的机动性,以及训练和指挥的重要性,造成方阵的灵活性和防御力进一步下降。同时,还忽视了多兵种配合的重要性,减少了辅助兵及骑兵的协同训练,而是完全依靠方阵步兵的冲击。这就让方阵侧后面劣势无限放大,并且很容易暴露给敌方。
比如有名的库诺斯克法莱战役。罗马军队和腓力五世的军队数量大致相当,马其顿军稍微占优。腓力五世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求胜心切,指挥失当。如果改天再战,或者不上山丘,腓力五世是不可能失败的。
战斗的当天,弥漫着大雾,双方派兵侦查,首场遭遇战发生在两军之间的一个山丘上,有国人称之为“狗头山”。罗马侦察队被马其顿侦察队击败,罗马援军到,击败马其顿侦察队不支,腓力五世又派军击败了罗马援军。腓力五世的骑兵追击对方一直到罗马军团的支援骑兵赶到为止。此时,腓力五世小胜收兵,改天再战就行了。
但是,腓力五世贪心了。
为了扩大战果,腓力五世下令全军登上山头,同时,将方阵步兵也带进了崎岖地带。也就是在此时,产生了空档。右翼的方阵步兵先登上山丘,并且列队完毕,得令后一举冲垮了罗马军队的左翼。但是,马其顿军的左翼,因为地形过于崎岖,阵型整理困难,还比较混乱。而罗马指挥官发现了战机,命令左翼坚持住,亲率罗马军团右翼直冲马其顿军的左翼。在击垮马其顿军左翼之后,迅速分兵,包抄马其顿军右翼方阵的侧后方。马其顿右翼方阵转身不及,全线崩溃。而罗马军团此战,一举击溃了腓力五世的大军,还有赫赫有名的马其顿方阵。
末世的马其顿方阵其实还是很厉害的,但是末世的马其顿国王已经远远不及亚历山大大帝了。
关键来了,优势的装备、阵型和战术,在战争中绝对可以让拥有方处于优势。但是,如果指挥官的临阵指挥能力差,那么再好的优势也很难被发挥出来。所以说,战争的关键在人,还是有道理,人才是决定最终胜利的关键。马其顿方阵也并非不败之神话!
在西方横行霸道的马其顿方阵,到底是怎样作战的
作者:小A
希腊人的军队曾经踏遍了埃及、西亚和中亚大地,所有人都为之恐惧。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种被称为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方阵。弓箭手拿他们没办法,骑兵拿他们没办法,步兵更拿他们没办法。
马其顿方阵究竟是如何在西方横行霸道的?小A今天就来讲解一下,文章末尾有马其顿军队详细的布阵图。
一、马其顿重步兵
希腊古典时期的长矛方阵,叫做马其顿方阵(Macedonian phalanx)。
马其顿方阵,是由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结合轻盾兵(Peltasts)与重步兵(Hoplites)二者的特点,发明的一种新式步兵方阵。
一个方阵有256人,16列16行或32列8行,6个方阵组成一个团,总共是1536人。
每一个方阵步兵(Phalangites)都手持一杆5―6m的长矛(Sarissa),矛头是铁制或者钢制的,第一排把矛放平,第二排的长矛从第一排的间隙中伸出,第三排的长矛则从第一排和第二排共有的间隙伸出。
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方阵的前三排士兵可以同时作战,灵活性尚可,第四、五、六排士兵则将长矛斜着支起来,再往后的士兵则把长矛立起来。这样形成密密麻麻的长矛林,敌人放箭时,长矛左右摆动,可以打掉大部分的弓箭。
不过到了继业者争霸的时代,长矛方阵变成了前5排同时作战,灵活性大大受到限制,这也是马其顿被罗马军团击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一个方阵步兵都会佩戴一个青铜制的小圆盾。因为双手要同时握着超长的长矛,所以只能把盾套在胳膊上,同时挂在脖子上。长枪分为两半,平日里拆开携带,作战时拼装到一起。
同时,几乎所有方阵步兵都会配备一把铁制希腊短剑,用来防备不可避免的近战肉搏,一些士兵甚至用上了钢制短剑。(出土文物表明,希腊公元前900年就已经生产长铁剑了)
方阵步兵的精锐部队被称作伙伴步兵(Pezhetairos),在亚历山大时期,几乎所有方阵步兵都是伙伴步兵。伙伴步兵除了身着亚麻甲之外,还会佩戴头盔和胫甲。
然而,这种方阵虽然进攻凌厉,却也有个致命缺陷――侧翼与后翼。三排士兵将长矛从间隙之间穿过,本身就会非常影响机动性,应变能力必然更差。
为了保护马其顿方阵的侧翼和后方,马其顿军队同时还有存在另一种传统的希腊式重步兵。他们通常排成8列,以盾牌撞击的方式作战,每人手持一杆2―3m的长矛,身着亚麻甲或青铜甲,同时穿着青铜胫甲。
在这些重步兵中,最精锐的被称为持盾禁卫兵。希腊人尚右,最精锐的持盾禁卫兵往往布置在方阵右翼,预防对面包抄,并且伺机包抄对面。这些精锐士兵应该只有3000人。
二、马其顿骑兵
马其顿方阵虽然是军队的主力,人数最多。可是,马其顿军队的精髓却不在手持长矛的步兵,而是骁勇善战、装备精良的骑兵。
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手下就有这么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叫做伙伴骑兵。伙伴骑兵往往布置在队列的右翼,在方阵接敌时,通过冲击敌人后方(就是爆菊啦)完成对敌方士气和人数的双重打击。
这种步兵正面顶,骑兵包抄绕后的战术,我们称之为“砧板战术”,步兵就如同砧板,而骑兵就如同菜刀,敌人就如同砧板上的肉,即我为刀俎,人为鱼肉。
伙伴骑兵在腓力二世统一希腊和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手持骑枪,冲击敌人阵型。而同时期的希腊骑兵往往用的是标枪。不管是用哪种武器,这些人最终稿都会下马拔刀肉搏,而不是一直骑在马上。
而马其顿的另一支骑兵部队叫做塞萨利骑兵。伙伴骑兵因为是精锐部队,所以被布置在右翼。而塞萨利骑兵肯定就布置在左翼了。这些骑兵就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骑兵,冲锋前投掷标枪,然后也是下马肉搏作战。
战斗中,塞萨利骑兵往往也会包抄敌方步兵,并且驱散、消灭敌人骑兵。
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马其顿军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部队――弓骑兵。弓骑兵参加了征服印度的杰赫勒姆河之战。
马其顿的骑兵数量大致在7000至10000。
三、马其顿远程部队
马其顿军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远程部队,用以先敌打击和压制对面远程部队。
首先要提的是克里特弓箭手。克里特是古希腊的中射箭文化最浓的城邦。一直到中世纪,克里特人都是军队中重要的远程部队。不过在马其顿军中,弓箭手的地位相当低,被认为是“最辅助”的兵种。
弓箭手被认为是散兵,通常不像中亚、西亚国家那样排阵作战。但是有这支部队的存在,想仅仅依靠远程打败马其顿军队,基本上就是一种幻想。
在希腊军队中,投石兵的地位都比弓箭手高。不要以为投石就是随便捡一块石头,往人堆里一扔。
投石是个技术活:首先,投石兵的石头是专门打磨的,形状非常一致;其次,扔石头也不是靠手,而是用的专门的投石索。别小看石头,射程比弓箭远,而且威力比当时的弓箭大。
古希腊那个时期,投石的威力甚至比弓箭还大。大卫就是依靠投石击败了强大的巨人。而马其顿的投石兵往往来自罗德岛,这个小岛的人,没事就喜欢扔石头,结果被马其顿军队看上了。
而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远程部队就是标枪兵了,因为标枪的效果远远强于当时的弓箭,很多将领都喜欢配上几个标枪兵互相扎。
四、马其顿的整体阵型
在有了各种士兵后,想要让马其顿军队变得天下无敌,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阵型。
散兵与非常规部队设置在最前方,射箭、投石或者掷矛,敌军离得近了就退到方阵后方。方阵立刻接敌,两翼传统短矛方阵保护侧翼。
骑兵则从两翼出发,消灭对方骑兵部队,然后包抄对面,用砧板战术打击对方。
这么一套战法就是马其顿军事体系的全部,小A认为这种军队能在西方横行霸道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后世继业者忽略了骑兵的作用,一味增强长矛方阵,让马其顿军队出现了短板,才让这套军事体系没落。
不过,随着匈人阿提拉的入侵,哥特人恢复了马其顿军事体系,成了当时连罗马军团都比不上的最强步兵。后世的瑞士和西班牙人则把长矛发挥到了极致,可见马其顿的军事体系在西方经久不衰的。
本公众号文章均系小A本人原创,未经允许,不要转载。
秦朝的秦兵方阵和欧洲的马其顿方阵,哪个实战时更厉害
马其顿方阵,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以来,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
马其顿方阵主要有一下几个兵种,他们的职责如下:
长矛兵数量最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约7.2米,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负责抵挡敌人的正面冲锋。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善于近身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骑兵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负责对敌人冲锋,冲锋时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负责加大对敌人的杀伤战果。
秦朝的方阵,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骑的规则分布。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方阵的统帅摆阵布兵,时而严阵以待,时而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组织资源。
秦兵方阵兵种有长矛步兵、弩兵,车兵、戟(jǐ )和铍(pī )步兵和骑兵。
根据兵马俑发掘,发现秦军有一种长达7米的长矛,作战时士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
兵马俑发掘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还有大型的攻城弩,射程更是达到1500米。
兵马俑发掘秦兵的兵车在冲阵时加装防护和固定长柄战戈,在冲击密集阵型的步兵十分可怕。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jǐ )和铍(pī )。戟的长度在2.8m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才华是最关键的。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约在3.5m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秦朝的骑兵部队是可以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相媲美的强力存在。
综上所述,秦军方阵在武器精良程度和兵种配合上,比马其顿方阵要完美。首先刚开始的秦国弩兵就会使马其顿方阵的长矛兵死伤惨重,配合战车兵的冲阵,配备戟(jǐ )和铍(pī )的步兵更是收割人命的利器。骑兵对战经历过跟匈奴血战考验的秦国骑兵也不会落下风。
魏武卒方阵比之罗马军团的方阵如何
从历史的角度讲,马其顿方阵是冷兵器时代平原阵地战作战的最佳选择,不论是从士气、兵员调整、指挥力度方面都是其他阵法不可比拟的。如果不掌握方阵弱点,采用正确的进攻方法,方正几乎就是不可逾越的一道墙。罗马方阵是马其顿方阵的衍生品,威力自然不弱。单纯以弓箭打击方阵,基本是一千射死一人比例,因为每个人都配备有盾。一整个方阵都举盾防御,在上空看就是一整个面,无懈可击。除非是攻城器械。而且威武卒方阵人员选拔苛刻,而罗马方阵只要是合格的战士就行~~~此种情况对阵下来~~~少说也是100个打一个,除非威武卒方阵里面全是赵云那样的人。
谁知道马其诺方阵的具体情况
是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 【概况简介】 自BC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马其顿的敌人提起方阵之名就会两股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历史沿革】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菲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王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王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王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方阵的具体介绍】 马其顿士兵的分工 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单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直径2英尺的圆盾。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马其顿军队编制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方阵的布置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马其顿方阵必须和骑兵紧密配合,单纯依靠方阵是不容易取胜的,马其顿人在作战时会把方阵排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体形,斜面向外,这样就会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被立刻杀的四散奔逃,象割草机一样利索(除非遇到马其顿方阵的冲锋,这一点在游戏中没有体现,马其顿方阵时可以整体合一,后面推前面,然后象一堵墙一样冲过去),他们大部分会为其所困,竭尽全力的躲避众多的矛头,而这恰恰是马其顿将军所要的,敌人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案板上,那刀就是马其顿骑兵.游戏中的马其顿骑兵非常强,整体上要好于罗马,这使他们有能力对抗并击败(拖住)敌人的骑兵,然后绕过头来,总后面重重一击,就像用刀剁菜板上的肉一样.这要求步骑协同,不能晚也不能早.另外在游戏中也没有体现马其顿游击步兵,他们主要是使用圆盾短剑着轻甲的轻步兵,善于近身(在《《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表现)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方阵侧后或跟随骑兵一起进攻. 优点 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缺点 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马其顿方阵的失败 看看罗马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是怎么击败这种方阵的吧。罗马军团的战术组织能一个人为最小单位行动——注意,他们的排列并不紧密,当罗马人遇上距离最近的威胁的时候,比如侧翼,他们能轻松而简单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队型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敌人阵型,但事实上密集方阵中要达到这点还是有点麻烦的,他们的长矛用起来就十分麻烦,何况还要快速的转身?比起罗马人,这种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灵活的队型却显得迟钝多了。 的确,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在战斗一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但是麻烦就来了,战场上地势起伏不平,而且马其顿密集方阵在追击罗马人左翼的过程中难以保持队型;当罗马人的右翼击退了马其顿人的左翼之时,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得胜的右翼却调不过头来了,罗马人绕开密集方阵的正面,他们使用短剑大盾的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前进中的密集方阵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齐,当方阵中出现空隙,罗马人就从侧翼攻入方阵——用着长达21英尺的长矛的士兵怎么会是用短剑和大盾的罗马人的对手?这个时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险,挤在一起的马其顿人连长矛都挥舞不开,何况除了第一排,后排的马其顿士兵并没有重甲和盾牌。 也就是说马其顿密集方阵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方阵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死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型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1 马其顿士兵的分工 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单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直径2英尺的圆盾。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2 马其顿军队编制。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3 方阵的布置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4 优点: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正面的攻击力极其凶狠,难以阻挡。 5 缺点: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 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 个人以前常常奇怪于希腊德重装步兵如何在山地上进行成功的作战。这个疑惑最早源自阅读色诺芬的《长征记》,当时感觉很奇怪——这支希腊雇佣军约有一万人,除了数百名临时拼凑的投石手和弓箭手,再加上数十名同样是拼凑的骑兵外,几乎都是重甲长矛兵。而这支部队居然在一系列的山地战中打得有声有色,无论是波斯正规军还是凶悍的山区部落都没能挡住他们。 后来随着阅读的加深,发现自己是把对马其顿方阵的认识和希腊方阵混淆了。因为希腊长矛只有6-9英尺,也就一人多高,复杂地形上散开做战没有问题。马其顿长矛有15英尺,根本无法在复杂地形作战。不过,马其顿长矛步兵实际上也分为两种类型:正规常备兵和轻装步兵。前者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后者配备制式希腊长矛。但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正规常备兵则把长矛跟行李放在一起,改用较短的希腊长矛进行战斗。(题外话:如果想对此有个感性直观理解得话,强烈推荐去找Total War这N款游戏来玩,其中摆出的步兵方阵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经典) 不过到了罗马时代,希腊和马其顿方阵彻底变得畸形了,以至于刻板僵化。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说起马其顿方阵,相信很多喜欢研究兵法的小伙伴一点都不陌生。这是一种经过改良之后的步兵方阵,来自于希腊。而将之发明光大的是亚历山大大帝。那么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方法吗?
我们先来了解:马其顿方阵的布局。这是一个纵深16人的横队步兵长枪阵。而方正的长度会根据战场的情况做不同的调节。步兵的标配是6米的长矛,可以将6米开外的敌人捅伤,但随着不断的改进,长毛的长度最终加到了6米半。除此之外,步兵还要拿着直径约60厘米的圆盾防身。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步兵都有匕首或者是近战短剑,以备不时之需。
在缺少中奖的冷兵器时代,马其顿方阵成为了装甲师。了解文坊镇的布局,我们再来说行军打仗时的布阵手法。第1排的步兵一般都处在半蹲的模式,第2排的士兵会将矛头搭在第1排步兵的肩头,对迎面而来的骑兵发起攻击,减少马震带来的冲击力。如果第1排的战士不幸倒下,第2排会继续轮番战斗。
马其顿方阵也有弱点,这就是破阵方法。从正面看马其顿方阵非常的坚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但是它的软肋是两侧。正面冲击的时候单兵作战可以用元盾抵御,弓箭的射击长矛可以解决前方的敌人,但是两侧却无法保证安全,而且这个方阵要挪动的时候必须90度大转弯,这样也让敌人有机可乘。
所以在不是配合作战的情况下,马其顿方阵还是很容易破解的,如果有轻装步兵,有辅兵,有马其顿,那么这个方阵很难破。
秦朝的箭阵和马其顿方阵有何异同,两者相比谁更厉害
在古代兵器不发达的时代,往往都会在军队人数和排兵布阵上面下功夫,期望取得奇效。在这种背景下,箭阵就应运而生,早期秦朝的箭阵就非常厉害,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军箭阵起到很大作用。与秦朝箭阵同时期的还有马其顿方阵,在作战方面同样拥有巨大杀伤力。那么秦朝箭阵和马其顿方阵有什么异同呢?
秦朝箭阵的士兵配备的是弩,适合远距离作战,弩还能射穿盔甲,机动性强,杀伤力巨大。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军队的训练往往跟不上需求的步伐。所以基于此,秦国军队开始为士兵配备弩,再将士兵组成方阵,达到万箭齐发的效果,在不同敌军正面交手的情况下消灭对方的士兵。而且弩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所使用的箭矢制造价格低,还能循环利用,适应了当时秦国军队的现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国长时间的征战导致兵源不足,征调的民兵没有时间训练,所以装备弩后能有不错的杀伤力。
马其顿方阵士兵配备的是长矛,适合近距离作战,士兵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机动性差。马其顿方阵是在军队作战时非常混乱的情况下诞生的,方阵士兵每人配有长14英尺左右的长矛,前排士兵将长矛指向前方向前冲锋。而且对于擅自逃离的士兵有严重的惩罚,保证了其稳固性。这种方阵适用于正面的交锋,利用长矛使敌人不敢近身。但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对于侧翼很容易被攻破。
如果马其顿方阵和秦朝箭阵交锋,明显秦朝箭阵能略占上风。因为秦朝箭阵能够远距离攻击,等到马其顿方阵推进过来估计已经不剩多少士兵了,等到真正交锋,秦朝箭阵有人数上的优势,所以马其顿方阵不敌秦朝箭阵。
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它与罗马方阵有何优劣差距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罗马方阵——罗马队列其基本单位为小队,每个小队构成一组。每横列20人,纵6人。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小队之间约为30米间隔。各小队交错排列。整个队列通常由三个横列组成。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成年并组成的第三横列。 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20码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由少年兵组成的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 马其顿方阵优点 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缺点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