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隆美尔这三人军事能力如何
- 德军高级将领莫德尔为何开枪自杀
- 曼施坦因吉罗的全名
- 如何评价二战英国第一名将有“猎狐手”之称的蒙哥马利
- 曼施坦因是谁
- 盘点德国历史上的3大战略家,曼施坦因位列其中,但仅能排第三吗
- 谁能告诉我 隆美尔 将军的详细资料
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隆美尔这三人军事能力如何
很强,自古以来指挥大兵团作战能打的不错的都是顶尖军事人才,二战他们都是德国排前列的指挥官,这样的指挥官当时全球加起来可能也就二三十个人,就这么和你说,现在给你五十万人马,只要不出乱子你都算人才。
德军高级将领莫德尔为何开枪自杀
莫德尔和曼施坦因
莫德尔和曼施坦因都是纳粹德国时期的陆军元帅。时至今日,很多军事家都会将莫德尔和曼施坦因比较一番。从莫德尔和曼施坦因生平经历来看,两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莫德尔和曼施坦因都是希特勒的心腹。两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德军将领中脱颖而出。其次,莫德尔和曼施坦因都为希特勒主张的法西斯主义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莫德尔和同僚
从军事战略方面来看,莫德尔和曼施坦因不俗的军事才华,推动了西方军事史的进步。两人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建树,值得后人琢磨和研究。但是,从人道主义方面来看,莫德尔和曼施坦因都给许多国家带去了灾难和战火,他们的铁骑政策,让千千万万的无辜百姓饱受战争的荼毒。除此之外,莫德尔和曼施坦因还有不同之处。
西方军事家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单从这一称呼来看,莫德尔在军事领域的建树没有曼施坦因的高。其次,曼施坦因不是纳粹党人,而莫德尔是一名纳粹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施坦因曾率领德军辗转各国作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曼施坦因没有杀害无辜百姓。身为纳粹党人的莫德尔,在作战中贯彻了纳粹党人血腥的屠杀政策。莫德尔曾在拉脱维亚的集中营杀死了57多万名战俘,除此之外,他还让17多万名战俘做苦力。所以,莫德尔和曼施坦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莫德尔简介
了解莫德尔简介得知,莫德尔全名是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他是纳粹德国时期一位陆军元帅。1891年1月,莫德尔在德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因莫德尔有出色的防御能力,因此他被世人称为“防守大师”和“希特勒的救火队员”。莫德尔简介不仅提起了莫德尔的基本资料,还记述了莫德尔的生平经历。莫德尔算得上是一位后起之秀,他在苏德战争后期精彩的表现,被希特勒称为“东线的救星”。
莫德尔和同僚
1909年,莫德尔参加了德意志帝国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德尔曾上一线作过战。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莫德尔继续留在德国军队服役。期间,凭借不俗的表现,先后担任步兵团长、第4军参谋长等多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德尔担任第4军首席参谋长一职。德军入侵波兰时,莫德尔率领第4军参加战斗。法国战役爆发后,莫德尔担任第16军参谋长一职。
1940年4月,莫德尔成为德军少将,并在同年11月,首次担任了指挥任务。莫德尔时常提拔爱戴他的人,而训斥顶撞他的军官。所以,莫德尔在军官中的名声非常不好。值得一提的是,莫德尔还曾建立了一个联合兵种培训计划。莫德尔所发明的这一培养人才的模式,变成了德军军队经常使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德军入侵苏联前期时,莫德尔也参与了巴巴罗萨计划。莫德尔在莫斯科战役中的精彩表现,让莫德尔一战成名。
莫德尔怎么死的
莫德尔是二战时期德国的一个高级将领,是希特勒的亲信将军,一生经历的战役无数,可以说莫德尔是一个坚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中非常擅长防御,所以便有了“防守大师”的称号。提到纳粹,人们自然就想到了他们的暴行,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那么,作为德军高级将领的莫德尔怎么死的呢?
莫德尔旧照
说到莫德尔怎么死的,就要提到二战时期德国的最后一场战役,当时的德军已经全面崩盘,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曾经嚣张一时的德国纳粹也没有了锋芒。莫德尔身处战场的西线战区,这时的西线战区已经陷入了盟军的重重包围,莫德尔虽有心挽救危局,但实在没有多余的部队供他调遣,并且敌军的摩托化程度非常高,所以推进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莫德尔钢铁般的意志也逐渐崩溃。
在这种万分危机的情况下,希特勒下令所有部队都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是莫德尔并没有服从命令,而是解散了他的部队,让这几万人免于丧生。作为希特勒的亲信将军,这是莫德尔第一次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在这之后,莫德尔让他的驾驶员开车把他带到了野外,一个人走进森林,然后开枪自杀了。临死前对他的驾驶员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对帝国失望透了,也疲惫了,需要休息”。
要说莫德尔怎么死的,那种种原因只能说是导火线,最终开枪自杀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曼施坦因吉罗的全名
曼施坦因是DE GUO二战时期的三大名将之一,他拥有高超的战略才能和战略眼光,是DE GUO二战时期不可多得的天才型将领。
如何评价二战英国第一名将有“猎狐手”之称的蒙哥马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将领,比如麦克阿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曼施坦因、隆美尔、朱可夫、山本五十六、蒙哥马利等。
今天,在这些将星闪耀的名单中,我们一起走近英国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简单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将领的不平凡人生。
蒙哥马利(1887年11月——1976年3月25日),全名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他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陆军元帅,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功勋将领,被英女王授予了阿拉曼子爵的头衔。
蒙哥马利出生于伦敦市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庭中,其父是一名乡村牧师,在34岁时迎娶了16岁的妻子。在这样一个老夫少妻的家庭中,由于父亲的宠爱,导致年轻的母亲非常任性和骄纵,缺乏宽容。
蒙哥马利出生后,由于他十分的顽劣,以至于母亲非常挠头,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家里成天搞得鸡飞狗跳。母亲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更何况,他还只是父母四个孩子中的一个。因此,挨父母责罚就成为了他的家常便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蒙哥马利意外地养成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坚毅的意志力。据《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记载: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蒙哥马利意外地养成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坚毅的意志力。据《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记载:
我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完全来自我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不过就是个炮灰。可是,我的母亲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我童年吝啬的母爱所带来世人对我的嘲笑、蔑视的刺激,形成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天赋的智慧,我不会成为后来的蒙哥马利。
上学读书期间,蒙哥马利的文化课成绩倒数,整日就是惹是生非。但是,他的体育成绩却非常突出,而且对于军事也展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逐渐树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在1907年,不被所有人看好的蒙哥马利竟然奇迹般地考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参军服役成为驻印英军的一名少尉排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曾先后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场参战,还差点儿命丧战争中。到1918年一战结束后,他担任了师参谋并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进行进一步深造。
1937年,蒙哥马利调任英军第9步兵旅担任旅长,第二年升任了英军驻巴勒斯坦第8师的师长。因为镇压巴勒斯坦的武装暴动立功而再次得到了晋升,调回国内接任了英军王牌部队陆军第3师的师长。
曼施坦因是谁
曼施坦因全名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过多次战役的指挥官,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在众多军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曼施坦因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悍将”。
盘点德国历史上的3大战略家,曼施坦因位列其中,但仅能排第三吗
近现代的德国,军事实力极为强大,究其原因,除了日耳曼民族自身战斗力就很强外,兵器的先进性和指挥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而战略家,虽然一直以来都远不如名将那么显眼,但是其重要性,比起名将来,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德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三位战略家,看看都有谁吧。
TOP、3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全名叫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里面的那个“冯”字就表明,他出生于贵族世家,而且还是顶级的那种。在一战时期,曼施坦因还获得过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后来,曼施坦因进入总参谋部,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
1939年9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德波战争。在10月时,调任西线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装甲部队经阿登地区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曼施坦因计划”,该计划充分展现了闪击战的思想和创造力的精髓。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集中使用装甲兵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突破色当,迅速攻占马斯河的桥头堡,向东进攻,绕过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
也因此,曼施坦因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TOP、2 施利芬
施利芬全名叫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和曼施坦因一样,他也是出生于贵族世家;18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1863年起在总参谋部任职。1891—1905年任总参谋长。1911年晋升为陆军元帅。经多年酝酿制定了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完整战争计划(史称施利芬计划)。
战争开始时,德国以1个集团军监视俄国,7个集团军对法国作战,其中3个集团军掩护德法边界,4个强大的集团军经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迂回法国左翼,在巴黎以东同法军决战,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决战胜利后,全力转向东线。他是老毛奇军事思想的继承者。其作战思想对两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均有影响,对德国军事界的影响尤为深远。
施利芬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败。对于该计划的争论延续至今,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出了错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执行者犯了错误。
TOP、1 老毛奇
老毛奇全名叫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也是出生于贵族世家;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次年进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828年调总参谋部测绘局。1835至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42年参与指挥修筑汉堡至柏林铁路,开始认识到铁路对军队机动和后勤保障的重大作用。
1855年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的副官。1857至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队,改进装备。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获胜。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指挥三个军团迎战法军,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
此后,老毛奇主要研究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他重视铁路、电报等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多有建树。战争指导上,他主张先敌动员、快速突破、分进合击、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其军事理论在西方有较大影响。
看完以上三位贯穿德国近代历史的三大战略家后,有没有觉得德国的战略思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主张先敌动员、快速突破、分进合击、外线作战、速战速决。但不得不说,这种战略思维的先进性,但这种战略对科技和后勤的要求太高,而且一旦陷入到拉锯战就失效了,这也是为何在一战和二战时,德军前期很强,后期就不行了的关键原因。
谁能告诉我 隆美尔 将军的详细资料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母亲出身官宦门第。童年时代的隆美尔是一位自觉、友善、守纪律的学生,青年时期,他体质纤弱,性格内向,有些书生气,爱好数学和机械,对军事并无特殊兴趣。他的理想曾经是做一位工程师或飞艇技师。还是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隆美尔的父亲鼓励不大愿意从军的隆美尔入伍,并亲自向军方作了推荐。隆美尔18岁加入了陆军,先是做军官候补生,不久就进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受了9个月的军事训练。隆美尔一生奉行禁欲主义原则,不喝酒、不吸烟。上军校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露西的少女。1916年两人结婚。婚后12年有了独生子曼弗里德。隆美尔同许多军事家一样,对军事的酷爱和对战争的钟情,远远超过对小家庭生活的迷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一名步兵排长,随部队转战于西线、罗马巴亚和阿尔卑斯山地。他意志坚强,勇猛过人,刻苦耐劳,善用计谋。第一次参加战斗时,他率领3名士兵击败了20名左右法军的进攻。1917年他任上尉连长,在喀尔巴阡山地的一次战斗中,隆美尔率领部队沿着一条罕为人知的山路,连续运动50小时,俘获敌人5000多人,火炮30门。这次大战虽然没有给他更多的参加战斗的机会,但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他对战争的高度热情和出色的战斗素质已经显露出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隆美尔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官运并不亨通,当了12年上尉。从1919年起,他历任步兵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直到希特勒掌权以后,他才获得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当战术教官时写的《攻击中的步兵》被希特勒看中,1939年,希特勒决定由该书的作者担任其大本营卫队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隆美尔在最高统帅部任职。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论功行赏,满足了隆美尔想指挥一个装甲师的意愿。1940年2月15日,他升任第7装甲师师长。从此,隆美尔进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只用十几天就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隆美尔指挥的第7装甲师独挡一面,负责突破马斯河向瑟堡发展攻势的任务。当时,马斯河上的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不顾法军炮火的轰击,来到河边指挥强渡。渡河时,他乘第一批船进行直接指挥。当抢占了滩头阵地后,隆美尔又立即返回对岸指挥架桥。第二天上午,第一批15辆战车在西岸登陆,隆美尔立即指挥河西岸的德军向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渡河。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隆美尔率领先头部队向法军迅猛追击。他不顾法军重新组织反攻的危险和个人的安危,总是冲在最前面,而其指挥的大部队常常落在后面,以至不得不返回头来寻找这些部队。1940年6月20日,隆美尔装甲师占领瑟堡,结束了进攻法国的战斗。在这不到六个星期的战斗中,他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公里,其中最后四天达220公里,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9.7万余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成为参战的德国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隆美尔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希特勒的赞赏。他荣获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法西斯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大肆宣扬隆美尔,隆美尔逐渐变成了德军中“战神”一般的英雄。虽然他专横而又抗上,但却是极优秀极有独到见解的指挥官。1941年2月11日,隆美尔奉希特勒之命到北非后,立即对前线地区作了空中侦察,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月16日,他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指挥权。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又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采取大胆行动,把数量不多的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向前挺进了450英里,给英军以意外的打击。九天之后,他又指挥部队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和机场,占领了马萨布莱加,把英军逼到阿吉达比亚地区。隆美尔不给英军以喘息机会,乘英军立足未稳,又于4月2日攻占了阿吉达比亚。他不顾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阻止,继续前进,经过艰苦战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个巴尔赛高原落入轴心国军队之手。英军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曾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德军的俘虏。不久,英国向北非大举增兵。1941年11月,拥有10万兵员和750多辆坦克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名将奥金莱克的指挥下,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攻势,隆美尔以3个德国师、两个意大利军和320辆坦克对阵。由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德军退出昔兰尼加。1942年1月,隆美尔得到150辆坦克的补充。20日,隆美尔获栎树叶双剑勋章,升任非洲军团司令。不久,他守回了昔兰尼加,由此被提升为上将。5月下旬,隆美尔又一次向英军发起攻击,经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团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方向挺进。6月19日,他调转头来以3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向托布鲁克要塞进攻,14小时后将其攻克,俘获英军3万多人。两天以后,隆美尔被授予元帅军衔。到1942年下半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北非战局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德国的方面转化。10月23日,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正在休养的隆美尔重新派往非洲,但已无力扭转战局。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栋树叶钻石勋章,命他免职疗养。1943年8月,希特勒又起用隆美尔,任命他为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司令。1943年12月。又任命他为驻法国的B集团军群司令,并负责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7月17日,隆美尔乘车视察前线返回途中遭美国飞机袭击,他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7月20日,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他被指控为谋杀希特勒的同案犯。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药给隆美尔,并传达了希特勒的允诺:如果服毒自尽,将对他的叛逆罪严加保密,并为他举行国葬,其亲属可领取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否则,将受法庭审判。隆美尔选择了前者。希特勒果然下令为隆美尔举行国葬,陆军元老伦德施泰特元帅致悼词,希特勒为其送葬。此时此刻,希特勒还在利用隆美尔的声誉为其摇摇欲坠的第三帝国效劳。虽然隆美尔至死都在为第三帝国效劳,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战绩显赫的传奇式人物。在西方军界,有人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英国人送给他“沙漠之狐”的美誉,有人甚至称他为“二十世纪的汉尼拔”。这些显然都是对于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造诣和战术天才的肯定。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反抗过元首的屠杀政策的元帅.